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物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植物物候变化是植物对气候与环境变化最敏感且易观测的指示计,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及其响应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物候观测方法是野外观测为基础的目视观测法,遥感等新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正日益成为植被对气候响应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MODIS16天合成NDVI产品,提取了全国34种典型植被群落的NDVI动态变化曲线,分析了其进行植物物候监测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植被群落的NDVI年内变化特征明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植被群落的年内NDVI波动较大,第二种植被群落的年内NDVI波动不大,但月内变化较为剧烈,第三种植被群落的年内NDVI变化曲线与第一种类型类似,但幅度较小;2)典型植被群落的NDVI动态变化曲线符合其实际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黑龙江省为例,首先对其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度,再研究农业碳排放同经济增长、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96~2013年的统计数据,从4个方面估算了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量,进而采用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ARDL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以及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碳排放量、GDP增长和科技投入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长期来讲农业碳排放量增长速率远大于GDP增长速率;GDP增长对农业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长期影响程度远大于短期;科技投入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滞后效应,其中长期的抑制作用为12.4%,短期为3.9%,当滞后期为两年时,抑制作用尤为显著。[结论]经济增长会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增加,而科技投入则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有效地抑制作用,因而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来降低农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户有效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地块面积以及地块数量等4个因素中仅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表现出对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农村是否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因素均以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户参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程度。[结论]农户参与农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与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村庄是否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是否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户有效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地块面积以及地块数量等4个因素中仅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表现出对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农村是否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个因素均以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户参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程度.[结论]农户参与农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与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村庄是否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是否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镰刀弯”等生态政策实施以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探究各类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归纳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地形、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 19年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区看,农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其次是半农半牧区,牧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全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96.63%面积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2.07%面积植被覆盖极显著改善,1.30%面积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基本无退化区域。结论 (1)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正向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高于气温。(2)高程、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密度均与植被覆盖度正向相关,其中农区人类农业种植活动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生产建设活动的负向抑制作用。(3)林地和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的增加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退耕还林”和“镰刀弯”生态实施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益有待提高。应注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与预警,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生态工程实施结构,提高生态脆弱区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增长中正规金融支持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金融结构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效用分析,研究了1997—2006年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存贷款规模对于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说明当前正规金融仍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依赖因素;扩大对农业的贷款规模可以增加农业总产值,并较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但在乡镇企业正规金融支持上明显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注意农业对建设规模的约束力 〔温富仁)中国财贸报2.24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的重要理论根源 (熊映梧)黑龙江日报2.18坚定不移地贯彻调整方针(郑严少 青海日报2.19贯彻调整方针必须清理“左”的影响 (本报评论员)贵州日报2·20做经济工作要从“左”的指导思想下解放出来 (本报特约评论员)安徽日报2.2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辩证法问题 (杜任之)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论中国农业乌托邦主义 (林青山)齐鲁学刊1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的几个问题(韩永荣)农业经济丛刊1评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李学广) 社会科学1农村人均年总收入增加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连年获得增产增收,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1994年粮食总产137.4万吨,比198O年增长26.1%;农村经济总收入154.79亿元,比1980年增加34.2倍;农业总产值(不变价)37.7亿元,比1980年增加57.57倍;农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国三大垦区之一——黑龙江垦区为研究样本,以1991-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的JJ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VEC)检验了我国垦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与短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垦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看,垦区农业科技总额投入、教育投入、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化肥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显著负相关;从短期看,垦区农业科技总额投入、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显著,农业机械投入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化肥投入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表明我国垦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农业科技总额投入、教育投入的效果存在时滞性,机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潜力较大,农用化肥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虽然比较显著,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垦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也是连接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对水土保持、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大庆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方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2001和2007年三期的TM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市NDVI平均值在1990-2001年间下降,2001-2007年为上升的趋势。17年间各行政区的NDVI平均值及植被覆盖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见,大庆市在生态破坏后开始注重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了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说明人类活动是城市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强  靳晨 《山西农经》2021,(7):111-114,135
基于MODIS数据NDVI月合成数据,借助差值法和像元二分法,对山西省2006年、2010年、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2006—2016年,山西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西省不同地形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明显差异,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持续增加,山地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先增后减,盆地与台地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先减后增;山西省北部各地形区及中南部的太原盆地、运城盆地、阳泉盆地和晋城盆地的植被覆盖度都有明显下降,西部和东南部的丘陵和山地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乌蒙山区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区,开展植被变化相关研究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监测NDVI变化趋势及显著性,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NDVI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00—2015年乌蒙山区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变率为0.007 1/yr;植被环境改善是空间分布的主体,68%的区域发生极显著改善,28.62%的区域呈不显著或显著改善趋势,3.38%的区域发生不显著退化;NDVI空间变化与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驱动因子按作用强弱排序为气温、高程、坡度、人类活动和降水。针对NDVI变化趋势,建议坚持NDVI改善区的自然因素动态监测,在NDVI退化区因地制宜调控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加强农业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总体上讲 ,加入WTO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 ,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将为 2 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入WTO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 ,扩大利用外资 ,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有利于营造一个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 ,增加了我国参与制定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的主动权 ;也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全面发展。但是加入WTO也给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增加了政府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的难度 ,增加了我国农业生…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很好。1982年全国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全国农作物季季丰收,农林牧副渔全面增产,很巧合的第一次突破了“三个七”。即:全国粮食总产7,068亿斤;棉花7,192万担;社队企业总收入772亿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总收入达到3,4,(?)8亿元,比1978年的1,881亿元增长84.4%,年递增16.5%。农民的收入,总的概念是,从合作化到1978年,平均每人每年增加一、二元,最近四年每年增加二、三十元。今年农业又获丰收。总之,农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普遍地迸发出来了,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的滞后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植被对气候因子的滞后响应,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利用1998—2013年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生长变化特点,对植被NDVI与降水、NDVI与温度的滞后关系进行研究,并将另一自变量的影响作为常量,揭示植被生长季不同时间尺度NDVI对降水、温度的滞后天数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与传统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5月、6月、7月、8月、9月植被NDVI对降水的滞后天数分别为70d、10d、40d、70d、20d,其中6月和9月植被对降水的响应相较其他时段更为敏感;5月、6月、8月植被NDVI分别与同期、累积10d和同期温度的偏相关关系最大;5月、6月、7月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均大于温度,8月和9月植被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生长季植被对降水的滞后天数在辽宁省西部和东南部等地区较长,对温度的滞后天数在辽宁省北部地区较长。结论 偏相关分析比相关分析更能准确地表达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植被物候特征的遥感提取与农业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时相遥感数据因其高时效、宽范围和低成本等优点正被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活动中,为大区域尺度掌握植被/作物空间格局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的回顾,该文系统归纳了植被物候特征遥感提取的关键步骤.首先从数据获取与处理方面,整理了目前常用的NDVI数据集以及预处理方法等相关背景信息;其次从提取原理、假设条件以及适用性等角度,比较了目前用于时序遥感数据重构和特征提取的常用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基于时序遥感数据拟合曲线提取的植被物候特征及其农业内涵意义;最后,结合目前的农业应用,探讨了其在识别作物物候期、确定种植制度以及提高遥感估产精度等专业领域的应用方向,以期为区域尺度上生态管理与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7.
水产业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占多种经营收入的1/3强。在当前夏粮减产、农民减收的不利形势下,保持水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渔)民收入,弥补农业夏熟减产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全省水产业从总体上保持了水产品产量增、养殖放养面积增、特种水产比例增、市场交易量增、科技含量增的"五增"走势。1-5月份,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45.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2万吨,增长10%;水产养殖放养面积达305万亩,比上年增30多万亩,稻田养殖14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0万亩;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活跃,成交量和成交额比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水产品价格总体上比较平稳;科技兴渔力度加大,养殖集约化水平大大提高,水产良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储备能力远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对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加入  相似文献   

19.
2001~2010年中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1~2010年全国气象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 CASA模型)反演了全国植被NPP时空格局,并分析了其与年平均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总体上北低南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其中西北沙漠地区的植被NPP值最小,大都在100gC/m2以下。南方大部分地区植被NPP值在1000gC/m2以上,特别是广西、广东及海南等省份更是达到了1500gC/m2以上。(2)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倾斜率约为2.82gC/m2·a,即每年每平方米增加的NPP约为2.82gC。相关系数为0.552,未达显著水平。(3)近10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NPP与年平均温度之间呈正相关,这部分地区占所有地区的比例为75.24%。(4)近10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NPP与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这部分地区占所有地区的比例为99.91%,说明降雨量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年均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对安徽霍山县和山东牟平县农户的调查资料 ,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发达地区 ,农户的外出打工和非农业经营相得益彰 ,推动农户家庭总收入提高 ;而在相对落后地区 ,外出打工只是农户非农业经营欠缺的一种替代 ,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优势并不明显。在相对落后地区 ,农民外出打工对提高农户低层次水平内的人均消费水平影响明显 ;农户的基本消费 (吃、穿、行 )随着家庭打工人数增加而比例下降。因此 ,农户外出打工人数的多少对提高农村家庭消费层次影响更大。流动人口外出就业对促进农村消费水平 ,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