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一般认为,法国学派是“影响研究”学派,所提倡与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影响研究。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本文从法国学派代表学者有关论述出发,对于这一误解的由来加以辨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并非“影响研究”,而是各国文学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日两国文学的特殊关系,日本学者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年深日久,人多、面广、著作多、成就也大。然而,自19世纪初叶,比较文学传入日本以后,他们在这个领域,主要偏重于对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学却多止于考证。二次大战以后,虽然研究范围有所扩展,但这种倾向依然存在。而且,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主流仍然在于欧美文学方面。这在日本斯界一些有识之士也曾提出过意见。如金原理教授认为,日本现有的比较文学组织  相似文献   

3.
邱馨慧 《魅力中国》2014,(20):139-139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文学研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泰家琪、陆协新的《阿Q和堂古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为例,探讨平行研究的运用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王绍辉先生的新著《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从审美文化的视角考察当代广西文学,从文学角度展示了广西的民族风貌、精神生态和审美境界,较为全面深刻地把握了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并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小敏 《魅力中国》2011,(17):223-223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表现了将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文化诗学精神。以巴斯奈特和勒费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将翻译的重心从语言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并逐渐形成了强调翻译的本质即是“文化翻译”的“翻译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6.
年鉴学派是20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史学流派。在历史研究中年鉴学派坚持问题史学和总体史思想,提倡跨学科和由古知今、由今知古的研究方法,对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深化,并形成了自己的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6):89-89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选自朱光游先生的〈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中的名篇。朱光潜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学大家,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后者一般读者知晓不多。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人伦、自然、哲学与宗教等方面来品析朱光潜先生《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这篇名作的文学观点.把握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唯心哲学发展史上,斯多葛学派是难以忽略的存在。在唯物论还未大兴其势之时,自公元前三世纪始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到处是斯多葛的拥护者和提倡者。与中国各个传统学派相比,斯多葛不仅有其国际化的辉煌历史,更有其在新时期的传承之音。这个学派的主张,从公元前开始经历20几个世纪的发展,始终在一脉传承中自塑其流。  相似文献   

9.
关欣 《魅力中国》2014,(11):297-297
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律与道德》一书主要内容的梳理,提炼出作者庞德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的思想精髓,即庞德如何在对19世纪三大法学派的反思和批判中建构起他的社会学法理学派的,并对庞德的思想做出简要的分析进而指出社会学法理学派的思想对于当下中国法学研究及法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祖勤、陈祖耀和黄翘云在去年底曾发表《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评价欧阳雄飞关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思想。文章指出:欧阳雄飞学派,学术界称为“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派”。欧阳雄飞同志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治学和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是明治维新打破封建的闭关锁国状态,对先进的欧美诸国实行开放政策后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日本近代比较文学研究始于明治20年代。日本近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的坪内逍遥在明治22、23年间(1889~1890),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讲授“比照文学”,揭开了日本近代比较文学研究的帷幕。同时他在明治23年4~5月间在《读卖新闻》上以“兄弟文学”为题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是日本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初实践。坪内逍遥的《比照文学》是以世界上最早的比较文学著作——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家波斯奈特1886年出版的《比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现象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文化建构,它已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诸领域,并对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既然有着不止一种形式的全球化,对之的研究也就应当是多维度和全方位的.从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探讨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一大的框架之下,有必要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走向与发展作出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琳 《魅力中国》2014,(16):104-104
本文通过对比较文学学者研究中较为经典的分析人物形象的两篇文章《阿Q和堂吉柯德形象的比较研究》和《王熙风与都思嘉比较研究一得》的分析,解读比较文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平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玲 《魅力中国》2010,(6):271-271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可用熵变过程来进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创造性叛逆”以翻译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把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现象或事实来接受,不管对原文偏离程度大小、好坏,都概括为“创造性叛逆”。因此创造性叛逆便可视为熵变过程。在孤立系统中,能量流失,熵量注定增大,在开放系统中,总熵量则可在外界负熵流的作用下减小,系统实现有序化。熵变不可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亦不可避免。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控制文学翻译这一开放系统中的熵变,即正确处理创造性叛逆使得熵流减少,负熵流增力口。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抒情诗特别是中国山水诗,与西方自然抒情诗存在着异同。只有从各自的文化出发来寻求"共相",做到"同异全识",才能建立真正的比较文学学科与多元文化空间的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6.
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自晚清启动现代化以来,中国农村一直在衰败和危机中挣扎。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各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陈翰笙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他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认识农村和制订革命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翰笙先生当年所关注的问题早已起了变化。但是,梳理陈翰笙先生对中国农村进行研究的理论起点、问题切入点和科学的研究路径,对我们现在开展农村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文学研究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为例,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队伍和研究范围显著扩大,成果倍出,新的热点也越来越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以推进未来我国文学研究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文献之一,除文献本身史料价值而外,它以批判的态度在显示中华传统文明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观念的同时,表达了商鞅的文学观。又对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展现了中央集权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狂人日记》因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的地位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家的重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其与果戈理的同名之作相比较,分析其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相似文献   

20.
年鉴学派作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史学流派,其总体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和问题史学的观点对世界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改变了过去史学研究的狭小范围和闭塞的研究方法,对于史学研究而言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促进研究领域和方法的拓展与深化。若遵循全面历史的研究方向与原则,年鉴学派自身的发展过程亦可以看作是史学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