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深层次开发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黎明  王艳丽 《特区经济》2005,(12):145-146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实施,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被作为其中的一个特色旅游建设项目推出。按照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规划,梅家坞旅游区分为一条景观大道——梅灵大道和若干个景观小区,形成梅家坞内4个山坞、1个渔村的一线多点的景点分布模式。景观小区包括乡村茶文化旅游中心(老村)、茶乡新农村休闲旅游区(新村)、小牙坞家庭旅馆休闲度假区、象鼻岩山村旅游区、梅竺渔村、白沙坞自然茶园风光区、天竺坞壶中天地休闲度假区、十里琅趟古道旅游区等8大区域。建成后的梅家坞以“十里梅坞”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以茶文化为底蕴,结合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最大的茶乡农家休闲村落群及茶文化休闲景区,成为杭州茶乡旅游区。  相似文献   

2.
绿雪客 《中国西部》2011,(22):14-21
在这片山水都市旅游区内。无论是以磁器口、红岩联线、洪崖涧、湖广会馆、渝中区解放碑-大礼堂观光旅游区、九龙坡九凤山巴国城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还是以两江四岸滨江休闲带、半岛夜景两江游、  相似文献   

3.
叶飞 《当代陕西》2009,(5):20-21
打造陕南山水休闲旅游品牌,形成区域生态旅游特色优势,实现历史文化、红色旅游、自然生态和休闲度假一体化发展,是全省旅游产业完成战略转型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锦州市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5种典型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辽代"文化、化石文化、红色文化、镇山文化和海洋文化。综合锦州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锦州旅游文化形象定位为"神奇山海石,悠幽辽之州"。为了充分挖掘锦州旅游文化内涵和价值,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打造锦州市旅游文化:发展历史遗存景区,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打造文化演艺项目,旅游形象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与影视融合发展,举办珍贵文物展览,生产锦州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锦州市历史服饰展示,借助动漫与游戏宣传锦州旅游文化,举办辽文化旅游节庆。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阑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占.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  相似文献   

6.
《今日重庆》2011,(4):60-63
冠以"山即是佛,佛即是山"为"金字招牌"的重庆金佛山,如今在"养生养心、休闲悟禅"的定位上,其内涵不断被丰富:金山胜景,佛光山色,福浴温泉—原汁原味的传统东方养生;原始探秘,风情小镇,薰衣草花园,高尔夫球场—接轨国际的休闲度假方式。一个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南川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正破茧而出。“旅游立区”战略 南川旅游爆发式发展2011年,  相似文献   

7.
唐纲 《重庆与世界》2016,(13):58-61
美丽的山水都市是重庆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九龙坡区打造的“都市休闲谷”旅游则是重庆都市游的一张靓丽王牌。九龙坡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两山巍峨,一水相依,幅员面积432平方公里。九龙坡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区、重庆市经济大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九龙坡打造的“都市休闲谷”旅游大品牌由“九龙·创谷、九龙·乐谷、九龙·温泉谷、九龙·生态谷、九龙·故事谷”等“五谷丰登·十泉十美”品牌体系构筑。  相似文献   

8.
导航西充     
<正>西充以"三山两湖两村一故居"为核心,以"七大板块、四条环线"为重点,打造百公里乡村旅游示范带。据悉,西充县"七大板块"包括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养生度假区、现代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区、山水自然生态旅游区、花卉田园景观区、红色文化体验区、都市风情和地方传统文化体验区、龙滩河流域和西太线观光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构成了  相似文献   

9.
<正>美丽的山水都市是重庆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九龙坡区打造的"都市休闲谷"旅游则是重庆都市游的一张靓丽王牌。九龙坡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两山巍峨,一水相依,幅员面积432平方公里。九龙坡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区、重庆市经济大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九龙坡打造的"都市休闲谷"旅游大品牌由"九龙·创谷、九龙·乐谷、九龙·温泉谷、九龙·生态谷、九龙·故事谷"等"五谷丰登·十泉十美"品牌体系构筑。华岩寺、龙门阵、动物园、巴  相似文献   

10.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会是环首都贫困带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休闲度假基地的重要支点.文章在分析环首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环首都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马坊北部:北京平谷国际陆港,北京平谷马坊物流基地,高端休闲旅游区。中部:马坊新城一城市功能区、休闲度假区。马坊新城的规划设计于2007年荣获联合国人居规划奖。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是奉化接轨宁波的先导产业、最具优势的生态产业和最具辐射功能的引擎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着眼于建设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整合发挥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等特色资源,着力构筑溪口景区以山水人文为依托、中心城区以文化休闲为依托、象山港滨海区域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旅游“金三角”格局,形成山海相依、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分工合作的旅游产业布局,努力推进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目的地向旅游消费地转变,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以来,柳城县全力推进"休闲柳城"和"柳州城市后花园"建设,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效明显。准确定位突出重点科学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突出文化"的思路,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从总体和长远发展上对全县的旅游资源准确定位,从建设重点产业的角度突出文化内涵,以知青城景区、红马山景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开山寺、安乐湖为重点,把知青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马山景区山水  相似文献   

14.
凡能引发休闲情趣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事务及现象都属于休闲资源的范畴.丽江是兼有自然胜景、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集三项世界遗产于一身的旅游区,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丽江休闲旅游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休闲旅游成为了丽江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休闲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是丽江旅游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丽江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初探了休闲旅游资源与相关休闲活动的开发,与这些休闲活动带来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川地处重庆南部,紧邻重庆大都市,坐拥秀美金佛山,幅员面积2602平方公里,人口66万,是正在建设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重庆卫星城、特色旅游区、都市后花园。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薄熙来书记为南川作出的"135"发展部署和黄奇帆市长提出的"四大战略任务",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庆山水园林城区、森林城市、生  相似文献   

16.
张晓明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45-147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在高位推进,以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休闲旅游符合其产业遴选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旅游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及对策: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培育旅游旗舰集团;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落实旅游“二次创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竹山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机遇,围绕“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为目标,按照“一城两带”(县城,鲍双线生态文化旅游带、襄关线百里城镇带)规划布局,整合资源,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8.
依据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特征与供给条件,广东休闲度假产品需要形成以“滨海休闲度假带”与“环城市(群)休闲度假带”为基本特征的空间布局体系,以“休闲度假区(村)”为基本范式的层次体系,以“滨海、温泉、农业、运动”为基本种类的类型体系,以“民营资本”为基本主体的经营管理体系,以“主题、健康、体验”为基本理念的价值体系,从而推动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象山紧紧围绕高水平旅游强县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双突破双驱动"战略,依托"海洋、生态、文化"优势,紧抓休闲时代、亚运时代、高速时代等发展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和精品引领,创新跨界融合新模式,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全力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最受欢迎的浙江旅游目的地、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2019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10万人次,旅游经  相似文献   

20.
城市休闲旅游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的协调性。直接影响城市的吸引力。重庆“一心、两带、四大板块”这样一种布局形式、点、线与面有序分工,都市休闲游,豪华游轮游、历史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诸多不同要素功能区分布合理,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