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传统外汇储备理论,一国外汇储备至少满足3-4个月的进口付汇和偿还全部短期外债的需要,而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远超过最优规模。过多的外汇储备不但意味着外汇资产利用的低效率,同时出会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汇率风险。因此,改变稳健的外汇储备政策为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减缓超额外汇储备压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从外汇储备的需求出发,建立模型.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算方法,探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问题,得出我国存在较大规模的超额外汇储备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强劲的原因.最后对我国保有适度外汇储备、优化外汇储备规模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截止到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9879亿美元,然而外汇储备和其他很多经济变量一样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首先介绍了衡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几种主要的方法;然后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截止到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9,879亿美元,然而外汇储备和其他很多经济变量一样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衡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几种主要的方法;然后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到2003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这4033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使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而且也使中国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有人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拿来看的不是拿来用的,这话更主要是从政治层面上讲的。本文则从经济层面上,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计算出我国适度的外汇储备量,并对超额储备的释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本国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以及防范金融的物质条件。高额的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运行健康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良好的标志。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分析,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作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总量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外汇管理制度密不可分。虽然超额的外汇储备彰显了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提高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但也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政策实施难度,给我国经济平稳、健康、高速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018.78亿美元。在贸易顺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资源损失、人民币汇率低估、超额的外汇储备等等。  相似文献   

9.
宋富远  李坚 《现代经济》2007,6(10):26-27
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已经超过了10000亿美元。这不但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还使我国因外汇占款大量投放基础货币,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也削弱了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存在着低效率,因此需要付出很大的机会成本。也同时存在着风险。针对以上情况,对我国外汇备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了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会带来宏观经济过热的压力,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外汇储备正面临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以及因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增加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监控和打击投机资本的流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11.
汇率制度改革及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人民币的支付能力随之得到提高,我国货币的独立性得到一定保证,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对外贸易得到促进等等;另一方面,外资引进受到影响,资本外流加剧,外汇储备面临缩水,就业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也随之而来。对此,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寻求对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有效管理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向来备受各方关注,已有不少学者对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来源以及币种结构等方面问题做了较有价值的研究。但面对急剧增加的外汇储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其持有效率,似乎是现阶段面临的更为严峻和迫切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建议和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要求商业银行以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分析表明,从减缓外汇储备增速方面看,此项措施已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就其本质而言,这项政策只是从名义上将外汇储备由中央银行转移到商业银行名下,并未降低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风险。因此,有必要对该项政策进行调整。当前外汇储备的困境需要综合的解决办法:由政府主要承担外汇储备风险,继续推进自主性的“藏汇于民”政策,提高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解决经济失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由于汇率波动引起的外汇储备汇率风险也不断被放大。为了更加全面清晰地分析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通过利用GARCH族模型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主要的货币资产(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和储备组合日对数收益率的动态波动率,再利用各种货币及储备组合的动态波动率测算外汇储备的VaR(Value at Risk),及各种货币的动态边际VaR、动态成分VaR和动态增量VaR,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欧元资产风险较大,对外汇储备的风险影响最大,虽然美元资产比重很大,但是美元资产的风险还是较小,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较小,而目前外汇储备中日元、英镑资产的比重非常低,因而对外汇储备的风险影响也较小。因此,考虑到控制外汇储备的风险,应当减持欧元资产,适当增持日元资产,谨慎增持英镑资产,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继续适当增持美元资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构成相对集中,在收益有限的情况下,对冲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以维护货币政策稳定的成本不菲,尤其面临人民币升值、国外固定收益债券价值下跌及长期机构债违约等风险。须从源头和用途两方面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实施多元化投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力量和创新来给巨额外汇储备消肿,尤其从国际金融战略的层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人民币在区域货币合作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激增,其规模大大超过了一般要求水准。发展中国家储备激增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危机预防需求增长和外汇管理政策的变动。发展中国家储备激增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防范外汇储备激增带来的风险可采取改善汇率和外汇管理政策,增加外债偿付以及利用储备对国内金融机构重资本化等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先分析欧元诞生前后欧元区一些经济指标的变化,证实统一货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再分析“两岸四地”统一货币可以获得的利益,主要阐述经济规模的扩大、外汇储备的节约、内部贸易投资的增长以及抗冲击能力的增强。因此我国很有必要统一四地的货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货币供求对国际储备需求影响的机理入手,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理论来分析货币市场非均衡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动态优化与调整。通过建立我国外汇储备、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调整方程,估计外汇储备和货币持有量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分析了外汇储备需求与货币供求等相关经济变量的长短期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外央行冲销干预措施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和补充的冲销干预措施。后者主要包括贴现政策、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政府存款和利用外汇掉期交易合约等。我国央行冲销干预实践可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经济形势的需要,央行采取了不同的冲销干预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鉴于各种冲销干预操作方式的成本和局限性不同,央行应审时度势,灵活选择各种冲销工具组合;鉴于我国银行持有大量国债,公开市场操作缺乏相应的交易基础,央行应进一步完善以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公开市场操作;鉴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经济背景下,央行要抓住机会,继续推进汇率制度改革;鉴于冲销干预并不能作为一项完全独立的政策工具发挥作用。需要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央行要注重国内财政、货币政策间的协调,加强人民币汇率干预的政策配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约70%是美元资产。由于近些年以来,美国债务危机和货币贬值的加剧,使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大幅缩水的风险。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运用外汇储备需求函数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需求方面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机制和原因,分析了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大小的因素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