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6):15-18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3年—2012年的城市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间差距大,昆明市首位较高;2012年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不符合理想的人口位序—规模分布,大部分城市偏离直线区,形成大量的空白区域;人口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展方向南辕北辙,经济水平越高,人口越集聚;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反映的区位熵,具有波动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高效"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3.
基于2000—2015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呈橄榄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出现断层现象,小城市发育不够,规模偏小、数量偏低;在不同规模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高,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低;城市群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高位序城市规模集聚逐步增强,首位城市郑州仍需要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鱼骨驱动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机理,提出加强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现代中小城市、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住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剐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城市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首位度是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首位度是较为权威的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引入首位度这一概念,建立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城市首位度在不同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效应,从而确定江西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提出江西应坚持一体化、多核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省域中心城市合作,并在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发展环境方面实现城市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关中城市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借助Zipf公式考察了陕西省关中地区自1978年到2002年间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如何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首位度到网络中心性——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由于发展水平、规模及特点等条件不同,城市在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在空间和网络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构建网络中心性评价模型,提出用节点中心度、网络中心势和网络密度等指标和参数对城市网络中心性进行评价,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会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优化空间布局以及重塑企业内外部网络关系等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体系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城市规模分布向多中心和分散化发展,最终促进城市体系网络化发展;各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相邻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单中心程度和集聚程度的提高,会对本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造成“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8):28-30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处于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双高速增长的新时代,城市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规律。本文基于城市体系视角,首先构建城市规模组合划分法,将城市非农户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统计口径,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城市规模及人口分布特征;其次,基于齐夫回归理论,结合城市人口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层次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城市化结构呈分散演化趋势,中小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人口重心。  相似文献   

10.
沈洁  张可云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2):中插1-中插7
通过构建城市系统模型阐述高工资、优福利对于城市规模的影响,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相关指标,综合衡量收入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人口集中度.进一步地,基于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应用联立方程模型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不同城市间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对区域内城市规模分布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0-85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从智慧民生、城市治理、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建设创建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使用Stata计量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变量卫生机构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化覆盖面积、污水处理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城市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市创新的系数为负,卫生机构数、绿化覆盖面积、污水处理量对城市创新表现不明显。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情况,研究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合理性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长三角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分析探寻影响其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的策略和抉择,为科学规划开发区和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全球功能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应从三个方面提升功能:一是核心城市上海的高端国际化功能,二是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功能,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向长江下游延伸的空间拓展功能。三个功能的提升互为关联,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区域,但分属三省市,各地利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经济难以协调发展。这种冲突尤其以三省市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的矛盾最为突出。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本文剖析了“长三角”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长三角”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设计了适合长三角制造业的引入"技术创新指标"和"人力资本指标"的"新型化"预警指标体系,通过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显著性指标,并建立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经济危机和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的形势下,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本文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出发,从三个地域层面总结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根据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加快,分析得出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优化过程中将形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现代制造...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通过构建城镇群等城市联盟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有效的手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先后形成的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城镇群,通过城市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扩散,带动区域整体水平,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不同层次下各城市及区域主要产业就业人口区位商的计算比较,揭示了珠三角区域在制造业方面,大珠三角区域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及泛珠三角区域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体现了不同层次城镇群内各行业的竞争发展趋势,由此验证了建立不同层次城镇群的必要性和竞争优势,为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