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2月4日7时20分,日本第一枚“H-2”宇宙火箭从种子岛宇宙中心,沿85°方位角升空。这枚火箭载有两颗卫星,是完全由日本技术制造的,迄今世界上能够制作如此大型火箭的国家只有美国、欧洲,俄国和中国,因此“H-2”的发射成功在日本航天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据2月5日的日本新闻媒介报道,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已决定将探讨发射载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27日,日本在鹿儿岛县熊毛郡南的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地发射了H-Ⅰ三级固体火箭,第一次用日本国产技术所开发的大型火箭将菊花五号技术试验卫星送到预定轨道,从而为发射下一代大型实用卫星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今后开发可与欧美并列的下一代H-Ⅱ型大型火箭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1995年3月18日,在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宇宙实验观测飞行器(SFU)由第3号H-2火箭发射,7个月后,1996年1月由日本宇宙飞行员若田借助美国航天飞机回收,返回地球。实验数据正在分析整理中。 SFU的开发始于1987年,由宇宙科学研究所、宇宙开发事业团、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无人宇宙实验系统开发机构(USEF)4家协作开发。SFU本体直径4.5米,高3米,重3850公斤。进入太空,太阳能电池板  相似文献   

4.
人类再度探秘月球文/秦德岐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于1月6日由“雅典雅—2”型火箭送入太空,在历经38万公里飞行后,于1月11日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13日开始在距月球100公里的上空进行考察。这是人类25年来再度探秘月球。此次探测的主要使命是要揭开...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19日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向政府提出关于宇宙开发利用建议报告,虽然尚未获得内阁的批准,但通过此报告可了解日本宇宙开发利用的设想。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4现状宇宙的开发利用,包括行星探测和宇宙旅行在内,对于人类来说既是知识的创造,又是培育理想的活动。而且,气象预报、利用卫星定位的汽车导向器、通信、广播等,已经广泛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的宇宙开发利用从笔型火箭开始,经历了半个世纪以研究开发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将成果应用到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时代。展望世界,东西方冷战结束后,促…  相似文献   

6.
2002年9月10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的大型运载火箭H2A第3号在鹿儿岛宇宙中心发射成功,这是H2A连续第3次成功发射,不仅意味着该型号火箭将可以真正实用并进入市场,而且为长期以来一直被H2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失败阴影笼罩的日本政府和航天企业注入了新的信心,将成为日本重振航天事业的转折点。1.H2A是日本开发的最新大型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了一箭双星发射任务此次发射的H2A,是由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业、IHIAREOSPACE、川崎重工业等联合制造的,长57米、总重353吨,标准载重4吨。2002年9月10日…  相似文献   

7.
日本科技厅负责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列有六项重点内容:宇宙开发、海洋开发、核聚变等原子能开发、生命科学研究开发、物质材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航空技术研究开发。 1978年3月,宇宙开发委员会制定的长期发展方针——“宇宙开发政策大纲”,于1984年2月和1989年6月进行了两次修改,宇宙开发政策以对应需求的高度化、多样化,开展适应日本国际地位的宇宙开发活动,促进民间宇宙开  相似文献   

8.
由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和宇宙事业开发团共同制定和实施,将在2O03年左右发射H-ZA型火箭探测月球的SELENE计划现已进入设计阶段。SELENE计划有两个目的:一是收集探索月球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所需的有关数据。为此在卫星上安装14种观测仪器,观察月球的元素和矿物质分布。表层构造。重力场。月球的运动、磁场等;二是从卫星上分离着陆机,在月球表面进行软着陆实验,以获得将来继续进行月球探测时所需要的软着陆技术,并观测在月球表面环境下各种仪器能否正常工作。为了探索月球的起源和进步,卫星上安装以下仪器:荧光X线分光仪、伽马…  相似文献   

9.
以英国兰光火箭奠基人杰弗里佩第奥博士为首一批火箭专家研制成功一种火箭,高约24.39米,能把重量为250多公斤的卫星送入低地轨道,发射成本大大低于美国和欧洲同类型火箭。火箭设计上的许多细节仍处保密阶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元宇宙政策谨慎有序,积极布局产业元宇宙,促进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运营商可通过“夯实底座+构建能力+产业聚焦”的方式布局产业元宇宙赛道。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引爆全球市场,全球各国均在元宇宙领域卡位布局。我国以中央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定调,引领元宇宙积极、理性、有序发展;全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促进元宇宙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本文将通过对元宇宙政策梳理分析,找准中国政府在元宇宙赛道布局模式及重点,为未来元宇宙发展趋势预判,以及中国电信切入元宇宙赛道策略及路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87年9月15日,阿里安火箭Ⅳ成功地将欧空局和澳大利亚的两颗通讯卫星(AUSSATK3和EcS4)送入太空。阿里安火箭第19次的成功发射在西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法国总统密特朗和总理希拉克皆发电祝贺,称这次发射成功是阿里安火箭未来的“新起点”,为该火箭的进一步商业化开辟了“新航向”。众所周知,阿里安火箭是西欧科技联合攻  相似文献   

12.
金梦 《新经济》2022,(4):29-33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随着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公司将元宇宙写入未来发展布局,海量资本也纷纷涌入了元宇宙投资市场,元宇宙热潮迅速席卷全球.面对元宇宙"热",需要我们理性审视元宇宙的稀缺性构建、价值交换体系生成及经济风险发生原理,从而冷静思考和应对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资本操纵和舆论泡沫以及沉迷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尚 《数字经济》2023,(8):28-32
<正>元宇宙的兴起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围绕着元宇宙势必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与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体系。本文首先对元宇宙的定义、分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元宇宙的四个核心内涵以及元宇宙六层生态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层次框架、运行机制、演进路径三个方面对元宇宙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元宇宙经济体系所存在的双重经济循环,提出了可信元宇宙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4.
针对火箭防雹作业的特点,就火箭防雹的作业部位、作业时机、用弹量、作业指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明确地提出了火箭防雹作业的部位、时机和剂量判定程序及作业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机构合并为了进一步强化宇宙开发、宇宙科学研究及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的综合效率,探索新的运行机制,2001年8月文部科学省大臣宣布了将对宇宙开发集业团、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宇宙科学研究所等3机构进行合并的计划,并于9月由文部科学省副大臣、宇宙开发委员、宇宙开发3机构及产业界的高层人士组成宇宙3机构合并筹委会。初步计划在2002年春完成筹备工作,然后成立新的独立行政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新机构的构想:1.基本原则①为了加快具有日本特色的宇宙开发利用的进程,必须突出研究重点。②在突出研究重点的…  相似文献   

16.
无边界宇宙模型的本体论基础是弯曲时空和虚时间这两个关于时空问题的形而上预设。由形而上预设作为基础构成的语义语境对无边界宇宙模型具有一票否决权,这也就决定了物理学语义语境的不可逾越性。不能用经验事实与无边界宇宙模型理论的符合性来评论无边界宇宙模型的正确性。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对宇宙模型的逻辑论证思路、逻辑演绎的方式、逻辑自洽的考察上。没有一种宇宙模型能成为唯一正确的宇宙的真实描述。无边界宇宙模型解释和说明的问题必须依赖于语境去分析和评判。无边界宇宙模型不能逾越语义、语用和语形语境进行独立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元宇宙的核心价值被定位为融合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理论证析与产业辨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从理论上遵循复杂系统科学与其研究策略,构建元宇宙“技术—经济互塑系统”模型,证析元宇宙三组分技术与元宇宙三层级产业之间耦合涌现效应;构建元宇宙“三层视角系统”模型,辨明我国元宇宙当前阶段的政策行动与其产业发展内容。同时,在产业应用上,依照政策框架与比对国内外现状,提出需贯彻落实元宇宙产业的“三化”内容,并进行其应用场景前瞻。由此提出政策建议:加强适应元宇宙发展的新基建、核心关键技术、应用场景以及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元宇宙"概念迅速在全球范围、全产业链传播,带来了从技术到理念的革命性变化,颠覆了人类的传统认知.本文从"元宇宙"的现象与概念出发,分析了"元宇宙"的四大主要属性,认为"元宇宙"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甚至是人类存在方式的体现,有着巨大的产业空间.但基于其超前性和技术的不成熟性,未来在布局"元宇宙"产业过程中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充分利用本国产业优势推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其政府聚焦本土特色产业方向,推动创新元宇宙的发展模式并丰富应用场景,企业也积极依托关键核心技术基础优势,拓展重点领域的元宇宙市场空间。阐述了日本元宇宙发展现状、未来展望,以期对中国元宇宙未来发展布局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先假设,假设宇宙之初.有几种假设.1.宇宙之初是个大球体,质量是整个宇宙正物质的质量,密度为当今质子密度.这个大球被中性物质包裹.正物质和中性物质就好比油和水,一滴油掉进一碗水.这滴油必然扩散出去.于是宇宙大爆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