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芳  万君 《科技和产业》2016,(8):104-110
城镇化水平不仅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与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基于2000年—2014年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的多个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其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并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对安徽省发展城镇化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分城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评估了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贡献率从2016年的3.08%提高到2019年的4.33%;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估算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人口分布和全国总人口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假定2021-2035年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迁移率是2016-2020年平均水平的1.1倍,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7.21%;尽管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延缓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到来的时间,但也近在咫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城镇化战略须顺应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总之,宏观政策对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关于城镇化率的预测须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13年的53.70%,年平均增长2.9%。对"诺瑟姆S曲线"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城镇化目前处于中期(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初始发展阶段;从发展速度上来看,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型城镇建设的要求,中国政府如何作为是当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对城镇化的本质与内涵、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联系和差异,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发展历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疆城镇化作为中国西部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发展受众多的因素影响,本文应用灰色关联理论,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准确把握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宏观政策建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我国2009—2018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试点对于首批试点的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对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试点政策对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大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型城镇化试点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作用呈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比于自身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易受新型城镇化试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首批试点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因此,新型城镇化试点可适当向欠发达地区推广,它在缩小我国东西部城镇化发展差距上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该规划系统地介绍了新型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并提出要着重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核心发展动力.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全国城镇化发展明确给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指导方向.规划提出,未来,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等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化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构建了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青海省1990-2012年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城镇化进程不协调等因素,影响了青海省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城镇化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利用我国1991年至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化动态演进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城市软实力指数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以2002年和2012年为重要节点,将城镇化阶段分为早期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研究发现影响城镇化率的因素呈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不同阶段对应的发展驱动力不同。在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主要依靠商品市场经济发展驱动;在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率的提高依靠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来驱动。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期阶段,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城市软实力水平。此外,海陆统筹可持续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城市环境和文化活动等城市软实力的提高会推动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并基于改进后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均呈逐渐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城镇化质量滞后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偏离程度均有所降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基本协调发展。基于此,未来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观念转变,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文章梳理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效和主要问题,指出了城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并提出了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以期推进我国城镇化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16—2020年无锡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测算,分析无锡“十三五”期间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发展的演变,识别两者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耦合度来看,2016年无锡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磨合阶段,2017—2020年两者达到高耦合阶段;从耦合协调性来看,2016—2020年无锡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经过了中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和初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3.
程敏 《科技和产业》2023,23(11):203-210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2005—2020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并利用混合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驱动”,总体达到DEA有效,技术效率抑制了其增长速度;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市场化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多,全要素生产率反而下降;产业规模、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并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关键是农民市民化。北京城镇化总体水平已经很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对于今后北京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北京农民市民化现状,找出了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最后确定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城镇化发展缓慢。作为中国的腹地——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进程与消费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背景,文章采用中部六省1997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中除山西省外,城镇化率对消费水平的贡献度都在95%以上。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对消费水平的贡献度也稳定在85%左右。因此,城镇化水平对提高消费水平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荫环 《东北之窗》2014,(10):12-13
正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之中,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从2013年的53.73%提高到60%以上。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将对资金产生巨大的需求。"钱从哪里来"一直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17.
殷雅荣  李援 《科技和产业》2023,23(23):208-215
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以2012—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单元测算各省旅游交通碳强度。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对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2012—2017年蓄势发展、2018—2019年快速发展和之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3个阶段。其中,旅游产业GDP表现出较好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而旅游交通碳强度的全局莫兰指数显著性较低,但逐步增加,旅游交通碳强度的区域空间聚集对华南地区旅游产业的低碳高效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旅游交通碳强度“低-高”和“高-高”聚集的影响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聚集区旅游交通碳强度的最重要因素,而随着国内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其降碳边际效应逐步显现;相比之下,产业结构优化正成为降低旅游交通碳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开始阶段增加碳排放的4.977变为降低碳排放的-2.115,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技术进步对降低旅游交通碳排强度同样具有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坤  龚新蜀 《乡镇经济》2009,25(2):81-85
新疆城镇化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文章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年人口增长的现实情况,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的指导下,预测了2010、2020及2050年的新疆城镇化率和农村人口转移规模,并首次对此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化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一个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城镇化率相当高。广东省2002年城镇化水平为62.0%,比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39.09%)高22个百分点;但是全省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如地处珠江三角洲区域城镇化率较高,如广州市69.7%、深圳市80.3%、佛山市75%;地处山区的云浮市和清远市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6.8%和33.7%。就全国来讲,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的城镇化水平高,而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低一些。城镇化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我国城镇化未来格局分异。认为,我国人口城镇化将在2032年左右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届时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人口城镇化的区域格局上,据模拟,东部地区城镇化增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32年左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0.2%、28.7%、21.0%,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总数分别增长59.0%、54.7%、40.6%,城镇化水平分别增加+1.7%、+0.2%、-1.9%。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