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乔雅君 《北方经济》2009,(24):79-80
本文利用河南省1992-2007年的数据,对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估计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个变量对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动态调整力度,为通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拉动消费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晓艳 《特区经济》2015,(1):104-107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利用新疆1978-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新疆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还存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促进新疆三次产业和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和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说明第一产业产值不是第一产业就业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第一产业产出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的产值是第二产业就业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的就业不是第二产业产值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互为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4.
楼淦 《北方经济》2012,(16):17-18
本文采用广东省1995~2010年的数据,对IPAT模型的人口、经济变量进行推导分解,运用协整、格兰杰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碳排放量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城市化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率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对碳排放增长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最大,而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城市化增长率对碳排放增长率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整理论对广西1978~2007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广西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广西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结构之间互为双向因果关系,广西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成同向变动关系,而与第一产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成反向变动关系;第三产业产出对GDP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娥 《特区经济》2009,(10):287-28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石油消费量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1980~2007年的数据并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1953~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石油消费量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原因;1978~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同样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1978-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天津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最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长期来看第三产业必将取代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反向关...  相似文献   

8.
向琼 《北方经济》2009,(12):29-30
本文在论述了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原理后,选用1980-2006年的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一、第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构成比重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与第一、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二产业构成比重并没有明确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向琼 《北方经济》2009,(6):29-30
本文在论述了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原理后,选用1980-2006年的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一、第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构成比重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与第一、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二产业构成比重并没有明确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采用1978—200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深入探讨了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动态相关性。基于邹至庄检验结果,分别对1978—198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收入一消费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结论,由此对收入与消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作用方向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合理判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综合影响效应,文章针对1980-2010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各省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全部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其地区差异.然而,对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只有在达到一定门槛值之后才可能会降低其地区差异.对于这种在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中出现的非线性效应,文章从我国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体制视角给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特区扩容和"一市两法"困局破解的契机下,解决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促进市域均衡化发展,成为深圳新一轮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选取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利用深圳六区2005~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的角度对深圳市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水平,但近年来呈现显著的逐步上升趋势;原特区内外的居民收入差异是全市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呈显著的逐步扩大趋势。同时还证明,GDP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居民的实际收入分配情况,采用人均GDP指标来分析居民收入差异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or banking) development on village-level per capita income using a Chinese dataset for selected years between 1993 and 2006. The empirical results from a random effect regression model indicate that mean per capita income in rural villages follows an inverted U-shaped path a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develops. However, using a pooled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 we find that median per capita income in rural villages follows a positive linear path, rather than an inverted U-shaped path, a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develops. The positive linear effec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is observed at the lower and higher ends of the conditional per capita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suggests that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China might not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 effects in low-income or high-income rural villages.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依然很小,且其来源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指出,应采取积极措施拓展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提高其财产性收入。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同时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研究城乡居民的人均GDP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入手,对城乡居民的人均GDP与旅游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国内旅游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伊侬 《乡镇经济》2009,25(7):41-44
文章在对牧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均值比较分析明确影响牧户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牧户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回归分析确定模型,根据模型参数值,提出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pplies stepwise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Yunnan fiscal expenditure of agriculture to agricultural economy growth and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n agriculture of rural inhabitants over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06, and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and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rural inhabitants and the income differentia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expenditure on agriculture rather than the scale that has effect on the income of peasants. Because of the deviation of objectives of fiscal expenditure, the expenditure of agriculture could not narrow the income differentia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habitants.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变动与居民收入变动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GDP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研究,选取1978—2011年我国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数据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发现居民收入的变动不会导致GDP的大幅变动,但是GDP变动却可以导致居民收入的较大波动,且人均GDP对居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伊侬  冯献 《乡镇经济》2009,25(12):64-67
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双对数模型,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1%,可促使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3%,比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比率高出3.5614%。同时,文章通过将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两个指标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认为政府政策应当更加倾斜于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广西等省、自治区,从而统筹中、东、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之后选取了城乡人均物质资本差距、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四个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人均物质资本差距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