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脆弱与贫困有高度的关连性,当前我国的农村扶贫问题就是生态脆弱区的扶贫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了广南县的贫困现状,分析了贫困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广南县反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有很强的相关性,并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这里的农民长期在日益边缘化的空间系统中生活,贫困状态得不到改善而形成一种落后的文化形态,导致环境持续恶化与贫困恶性循环。这种顽固性贫困按照一般经济和技术的方式扶贫很难奏效,不考虑贫困农民出路的生态建设也往往事与愿违。应该充分考虑文化救助的问题,吸取秦文化的精华,建立生态补偿与文化救助的促动机制,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生态脆弱与贫困有高度的关连性,当前我国的农村扶贫问题就是生态脆弱区的扶贫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了广南县的贫困现状,分析了贫困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广南县反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宁夏生态经济超常规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及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宁夏回族自治区面临着生态脆弱与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的双重挑战,为了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必须选择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宁夏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持续跨越发展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5.
西南岩溶山区是举世公认的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之一。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视野下,不仅要对长期以来遭受破坏的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而且要发挥潜在的资源富集优势,消除贫困,把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西南岩溶山区生态、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脆弱区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脆弱区人民生存和发展异常重要,其基本要求在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这种关系的协调取决于能否解决本区域的环境冲突,尽量减轻人类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等活动对脆弱生态造成的压力。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环境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政策对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属性与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能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为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提供空间。同时,人类活动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生态脆弱区(…  相似文献   

7.
对贫困风险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更具前瞻性地推进精准扶贫。采用CLDS数据测度了表征贫困风险的贫困脆弱性,采用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法分析了引致因素及贡献度,并运用Order Probit模型考察了贫困脆弱的转换动因。研究发现,个体具备更高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从事非农工作、迁移,以及家庭获得融资都有助于降低贫困脆弱性,但父辈劣势的代际传递会提升贫困脆弱性;个体在教育、非农就业以及健康方面的差异对贫困脆弱性贡献最大;有9%和24%的个体分别经历过持续性脆弱和暂时性脆弱,健康冲击是导致转换到(或持续陷入)贫困脆弱的重要原因。因此,系统性的扶贫策略需要在当前促进贫困群体的非农就业,并持续通过教育和健康扶贫来阻断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2004—2011年四次调查数据,选取445份农村老龄家庭样本对老龄家庭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老龄人口收入及遭遇的风险对其脆弱性有重要影响;家庭非生产性资产、异质性风险与家庭慢性贫困脆弱显著正相关,家庭生产性资产、公共转移支付收入、养老金收入、医保参保与家庭慢性贫困脆弱显著负相关;家庭生产性资产、异质性风险变量与家庭暂时性贫困脆弱显著正相关,退休金收入与暂时性贫困脆弱显著负相关。下一步,应当建立精准识别老龄脆弱性的瞄准机制,强化社会保障的作用以及建立动态的脆弱性监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除了人口数量大分布广之外,还呈现贫困程度深、边境性、民族性与脆弱生态环境空间分布高度一致性等新的特征。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必须将农村反贫困问题纳入其要义之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国家之一,而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管理复杂,需要设置生态红线以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理论渊源与内涵,厘清了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认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是必须的。进而构建一个差异化管理与监督机制、越线责任追究机制、民众参与机制、生态绩效考核机制、部门利益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六维的创新模式来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从贫困的本质入手 ,指出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 ,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户生态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环境天生脆弱的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益加剧,从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农户的行为直接相关.因此,本论文通过科学抽样,选取西北五省区100户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了西北地区农户生态行为的特征,这对于对症下药,更好的保护西北地区脆弱的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欠发达地区农民成为长期忍受经济贫困、文化贫困和生态贫困的弱势阶层.实现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应重新设计乡镇政权的职能与机构,以制度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脆弱区的经济再发展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研究的重大问题,是发展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的年鉴资料,从中选取了10个与生态脆弱有关的统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将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环境划分为7类,并着重研究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分析其生态脆弱区的特点,研究解决办法,为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经济再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阿拉尔市位于塔克拉玛干北缘的绿洲沙漠,生态环境脆弱。研究绿洲空间的演变规律对于把握沙漠绿洲生态空间、防止沙漠地区荒漠化和促进绿洲区域扩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阿拉尔市1994年到202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对阿拉尔市的生态环境空间进行空间界定,基于RS、GIS等技术,利用生态空间特征计算方法得到阿拉尔市的生态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总体绿洲范围持续增加,绿洲向北扩展,随着绿洲面积的增加;生态空间总体呈人工化、整合化趋势。破碎化程度降低。绿洲生态空间中农田所占比重较大,其生态空间特征上,在地块破碎度方面逐渐下降,呈整合趋势。在形状指数方面,阿拉尔市的农田地块与同面积正方形间的偏离程度偏小,地形形状的复杂程度较低,形状较为规则。在分形维数方面,农田自相似性较强,地块的形状比较有规律,受人类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看 ,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生态脆弱区 ,造成生态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人口负载过重和人为的破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采取果断措施减轻生态脆弱区的人口负担 ,在西部地区设立更多的“生态无人区” ,把散居在西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向生存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村落集中 ,对人口迁出区采取封禁措施 ,以自然恢复代替低效益的种植 ,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贫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贫困的本质入手,指出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作为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各城市都暴露出了严重的生态贫困。本文基于此背景,追溯了城市生态贫困的理论起源,分析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生态贫困现状与特征,并结合现状给出了治理城市生态贫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广受关注,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堪忧。本文以"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家庭子女"心理贫困"展开深入分析,得出贫困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最后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及措施,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环京津贫困带概念被提出到现在,环京津贫困带与周边地区收入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已陷入了缪尔达尔所述的"贫困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耦合关系目前呈现逆EKC曲线倒退式特殊发展模式特征,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得出:环京津贫困带生态性贫困的现实特征是由于京津冀地方政府间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外部(中央)政策性施压造成的被动性短期进化稳定均衡,要实现生态环境与减贫良性互动发展,需要京津冀大区域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因此,提出了解决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困境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