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正> 据不少农户反映,河蟹脱壳不遂,导致河蟹成活率难以提高,从而降低了养殖的经济效益。为此,促使河蟹顺利脱壳,是养蟹成功的关键之一。 夏季水温升高,河蟹摄食旺盛、新陈代谢加快,脱壳次数逐渐增加。河蟹脱壳死亡的情况主要有:①脱壳时受惊吓导致脱壳不遂而死;②河蟹有疾病不能脱壳而死;③无合适脱  相似文献   

2.
<正>如何搞好蟹池春季管理是关系到全年养殖成败的关键。蟹池春季管理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水位管理适当控制水位,晴朗的天气应将蟹池内水位保持在60cm左右,因为水位浅接受阳光充足,水温上升快,可促使尚未出洞觅食的河蟹尽快苏醒摄食;在连续阴雨或倒春寒  相似文献   

3.
<正>夏季天气炎热,水温较高,为确保河蟹安全度夏,提高成活率,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池塘养蟹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一、加强水质管理在炎热的夏季,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解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稻田养殖的蟹主要以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为主。水稻和河蟹可以共生并且有很好的互补效益,首先水稻是多分蘖植物,植株繁茂,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和栖息场所。而河蟹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摄食水稻杂草,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其次,水田的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正>青苔亦称青泥苔,是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是对河蟹养殖生产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敌害生物,一旦管理不善,将给河蟹养殖生产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广大养蟹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养蟹者参考。一、青苔滋生的原因春季水温回升至10℃以上时,青苔于蟹塘浅水处开始滋生。青苔滋生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6.
<正>当春季水温逐渐回升,做好河蟹生产工作是夺取全年河蟹高产的第一步。河蟹春季养殖技术清塘消毒: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池底积累一定的淤泥,会成为各种病菌和寄生虫繁衍的场所,因此在蟹种放养前,利用冬春闲塘期间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将池水彻底排干,让底  相似文献   

7.
<正>近些年,河蟹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产品也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河蟹养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多数蟹农仍然会遇到河蟹规格小、品相差、产量低等方面的棘手问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河蟹池的水质调控技术不过关,尤其是河蟹池中的青苔防治技术不过关。春季水温低、水质较瘦,适宜青苔生长,一旦青苔大量繁殖将会对河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现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简单概括一下河蟹池青苔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河蟹生活在水中,患病不易被发现。要想知道养殖的河蟹是否生病,应先了解生病的蟹同正常的健康蟹的区别。一般可从以下几种情形来判断:1.从养殖蟹类的吃食情况判断。在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蟹的吃食量突然下降,甚至停食,即  相似文献   

9.
<正>池塘养殖河蟹,水质的好坏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的高低,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格、饱满程度、背甲的颜色,以至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夏秋季节水温高,是河蟹的生长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水质容易变坏,如何调控好夏秋季蟹池水质,营造良好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正常健康生长的关键。笔者从事过多年的河蟹养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将水质调控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正是河生长育肥的黄金季节,要加紧对商品蟹进行育肥工作,以提高商品蟹上市规格。要使河蟹提高商品规格就必须掌握河蟹育肥技术。江苏省新世界生物工程发展中心经过几年探索,终于获得了河蟹育肥阶段的有关技术经验。河蟹育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秋天是河蟹成熟的收获季节,也是河蟹最易死亡时期。这里介绍几种防止秋蟹死亡的做法: 一、注意控制水温,防止发生感冒和消化不良。秋天的昼夜温差大,水温差也随之加大,有时变化这10℃以上,河蟹往往因不适应环境而感冒,导致食欲不振,上肢无力,呼吸困难而最终死亡。为此,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注入新水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河蟹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产品也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河蟹养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多数蟹农仍然会遇到河蟹规格小、品相差、产量低等方面的棘手问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河蟹池的水质调控技术不过关,尤其是河蟹池中的青苔防治技术不过关。春季水温低、水质较瘦,适宜青苔生长,一旦青苔大量繁殖将会对河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现根据  相似文献   

13.
<正>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水草、水温、饵料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 河蟹具有很强的掘穴能力,尤其在养殖密度较大,水体中隐蔽物少,水温变化较大,饵料不足,敌害多,水质差,田埂松软时,就有较多河蟹打洞穴居,容易造成河蟹打洞穿出稻田逃跑,或者在洞穴内形成个体较小的“懒蟹”。为减少稻田内河蟹打洞穴居的生活习性,就必须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滨海县坎南特种水产养殖场渔技员邱海波,从事水产养殖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河蟹养殖经验,他通过多年的河蟹养殖,总结出一套河蟹雌雄分养高产技术。去年他养殖的河蟹平均亩产量达130.3千克,回捕率达98%,其中雌蟹重量达120~180克/只,雄蟹重量达160~250克/只,比未分池养殖的河蟹规格、产量均有较大的提高,养蟹效益增加了40%以上。邱海波河蟹雌雄分养的技术是:养殖的蟹  相似文献   

16.
<正>《北方室外河蟹越冬暂养技术》本片围绕河蟹的特性,介绍了河蟹越冬前的强化育肥,暂养前池塘的准备工作。还详细地介绍了十月上旬的"寒露"至十月下旬的"霜降",水温在0~10摄氏度时,商品蟹放入池塘内进行越冬暂养的具体措施:封冰前注水、加盐,防止结冰。至于封冰期间对于明冰、乌冰的管理;封冰后打冰眼,增氧等重点管理措施,也是本片向广大河蟹养殖户传递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蟹池要符合养蟹的生态要求许多蟹池由稻田改造而成,其共同点是在稻田四周人工开挖窄而浅的小沟。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此类蟹池存在以下不足:1、池埂陡,不利于种植水草和投饵,不利于观察河蟹摄食和活动情况。2、沟面窄、水浅。一般沟面宽仅2米,底宽1米左右,蟹池平均水深仅40—50厘米,最深水位仅80厘米左右,池埂不结实,渗漏严重,7—8月份需天天加水,并且池底水温很高,不适宜河蟹生存,增加了河蟹  相似文献   

18.
<正> 蟹种是河蟹养殖的物质基础,科学放养蟹种是养好河蟹的关键措施。现将蟹种放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放养时间 生产实践证明,蟹种放养以冬放为宜,其优点有:1、此时气温低,蟹种活动能力弱,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不易损伤蟹体,放养后成活率高。2、蟹种放养  相似文献   

19.
<正>夏季水温偏高,河蟹体质下降,有机质分解腐败加快,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加,病菌大量繁殖,蟹病很容易集中高发,因此,在养殖管理中要更加精心。一、水质管理很重要夏季水温高,水位过低容易导致河蟹性早熟从而影响河蟹的规格和产量。7月份以后逐渐加深水位,在高温季节平均水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河蟹的发展,人们对河蟹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都希望能吃"大"、"清"、"满"的河蟹,要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蟹的追求,就必须提高养殖技术,养殖出大规格高品质的河蟹。大规格河蟹是指个体重150g以上"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成蟹。根据实践经验,现将培育大规格商品蟹的生态养殖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