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是典籍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墨子》的英译本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但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曲灿烂辉煌,让这一中国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是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本文作者在戏曲翻译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代戏剧翻译名家们在其翻译实践中无一例外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让西方读者或观众更好地领略中国戏剧。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正好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不谋而合。本文作者拟结合自身翻译元曲《单刀会》的经验,阐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在中国典籍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美学角度研究《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含的美,译者应该采取诗化译法.  相似文献   

5.
壮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东南亚国家认同和崇敬壮族文化。积极开展壮民族典籍翻译活动,是提高民族认同感,提高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活动。本文阐述了在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中的壮民族典籍翻译活动,突出壮民族典籍翻译活动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视野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典籍中的传统文化是可译的。在传统文化的译介上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及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和文体风格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两个译本:泰勒译本和罗慕士译本的第一回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泰译本存在漏译、模糊翻译、误译和文体风格缺失的现象,并尝试给出了一些词汇的译法。最后提出,在顾及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文化优先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易》中的文学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学因子,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周易》中的韵文与传说,《周易》象数与钟嵘《诗品》中"三"的关系,以及《周易》中的文学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甚的今天,中国典籍英译本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以理雅各和赵甄陶这两部优秀的《孟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译本特点,探析两者在再现原作内容和风格上的得失。指出理想的译本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实现行文风格和文化传递上的功能对等,以期为今后的中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千家诗》是蒙学经典之作,自1932年蔡廷干将《千家诗》西译以来,共出现了六个英语版本。蔡廷干、许渊冲、比尔·波特出于不同目的所做的翻译,展示了中国传统典籍外译的进程,体现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1.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从语言和文化视角下具有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性质,是文化在语言中的折射;在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困难探讨的同时,其可译性的探索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不可多得的契机之一,典籍英译工作正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机遇。在本文中,笔者从典籍英译的意义,以及具体方法应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中国英语为补充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在全球化语境中致力于汉文化典籍的英译并以异化翻译为主将是21世纪中国翻译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根据翻译方法与模式对霍译本中的人名进行了总结:对译者的翻译技巧做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分析了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失误与意义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情态、美学、文化等方面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的英译版本比读、赏析,是对欣赏典籍英译的新颖切入点,读者可以体会到诗词翻译中译入语中情感忠实的重要性、美感传递的重要性、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中国需要不同风格的翻译家,他们都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事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许多旅游景点包含的文化精髓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用英译时常常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方式来表达,文化缺失现象由此出现。这导致游客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所以有必要采取合理的翻译来弥补旅游旅游景点英译中的文化缺失,以达到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画家石涛所著《画语录》中“一画”及“受”是两个重要范畴,林语堂及王宏印对它们的翻译各具特色,目的都在于传播中国画论典籍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典籍作为古代圣贤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典籍作品的译介与传播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途径之一。《三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涵盖了中国经典文化、历史以及名人故事,是传统的启蒙读物,享有很高的声誉。赵彦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充分尊重原文,从意义、形式、韵律等方面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风姿。因此,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视角分析《三字经》的英译,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8.
典籍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严谨的态度,并巧妙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以增强译文的传播效果。尽管如此,典籍翻译中也难免有误读和误译现象的产生。在翻译实践教学中适当以典籍翻译作为示范,可以在翻译态度、传播效果、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启发。  相似文献   

19.
《围城》中包含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原文文化因素的两个策略.文章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数以百计的译本中,尤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堪称精品。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观点,尤其是翻译的目的论出发,对两译本中的片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