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土化营销战略强调针对目标市场的特殊需求设计和营销产品,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后,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因此,实施本土化营销战略很有必要。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已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链条.分析研究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可以学习到它们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发现特定的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并尽可能快地对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跨国公司为适应新形势,对其在华投资战略迅速做了调整。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其次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演变的内容和特点,最后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其新战略作了详细解释,期望能够把握战略演变的契机,为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木 《开放潮》2002,(2):11-13
有人这样描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野心”:先“吃人”,再“吃市场”,最后“吃企业”。显然,入世后中国面临一个突出的危机就是人才竞争加剧。当国外公司、银行等机构进入中国后,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现人才本地化,实施“吃人”战略,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从目前已获准进入中国人才市场的外国猎头公司来看,据说这些公司还未在中国上岸,手头就已持有一份国内企业优秀管理(技术)人才的“黑名单”了。资料详尽得令国内企业闻之不寒而栗,“人才危机”的预感愈发强烈。在“人才危机”重压下,我们是该到采取务实态度,切实转 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时候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入世后中国面临“人才危机”所指的是精英人才。我们不能因此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视而不见。贾保华博士的《中国人才是“不足”,还是“过剩”了?》一文或许能给我们以 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问题,为此,本刊特意编发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始于60年代,80年代成为跨国公司之间合作的普遍形式。在我国,随着海尔、康佳、联想和春兰等一批著名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建厂,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逐步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借鉴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我国优秀企业可以选择多种形式的战略联营来发展跨国经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否后来居上,成功的战略联盟将成为关键因素。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新态势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又称国际战略联盟。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跨国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必须选择科学的发展战略以应对跨区域、跨文化投资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与阻碍。其中,本地化战略作为重中之重被广泛采用,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我国投资力度。大量外资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已经对某些行业形成了垄断,影响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制约了我国某些幼稚产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月4日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共有64000家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共有87万家子公司。截止2003家7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6441家,合同外资887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13.20亿美元(《2003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为加入WTO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众多跨国公司敏感地意识到未来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并开始部署对华投资的新战略。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表明了中国政府按照国际规划和惯例管理经济活动的立场,意味着另的经济运行环境将进一步国际化。这大大增强了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信心,加快了战略调整步伐。这些战略调整的新动向值得中国企业密切关注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郭立银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63-166
文章从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弱化的趋向表现,探讨了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从理念训导与法律强制并重、应发挥工会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取消外企的“超国民待遇”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应如何强化跨国公司在华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政策建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我国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跨国公司以与我国国有企业合资的现象逐渐增多。在国有企业控制的行业内,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还拥有行政垄断优势,大型跨国公司具有经济性垄断优势。分析表明,双方市场势力都强、横向合资与进入壁垒高,合资最可能巩固甚至强化行政垄断地位,并增强经济性垄断势力,市场结构更集中。市场进入壁垒低或国有企业市场势力相对较弱时的各种方式合资,虽然合资的市场结构效应不明显,但合资可能增强经济性垄断并削弱行政垄断优势,造成国有企业资源流失。  相似文献   

13.
在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过程中,我国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中心的重要基地,这为我国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中心对我国技术创新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双重效应,我国应通过"学习、引进、合作、自立"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过文献回顾,构建影响外派人员知识转移能力的概念模型。通过对在华132家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法验证概念模型。结果显示,在不同成立年限、不同员工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母国的在华跨国公司中,外派人员协调能力、口头汉语水平和书面汉语水平对其知识转移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沟通满意度在外派人员协调能力、口头汉语水平与知识转移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谈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124-126
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企业带来严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认清挑战、把握机遇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然后探讨了我国跨国经营的新机遇与潜在优势,接着指明了我国跨国经营的现实挑战,最后指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1971年在西雅图开设第一家专卖咖啡豆和香料的星巴克在其而立之年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至2014年底,中国已成为除美国之外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星巴克进驻中国不单是销售咖啡,而是要让中国人了解咖啡文化,进而创造中国的咖啡文化.从经营方面来看,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营销战略必然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是这个国际品牌本土化创新经营的经典示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了内生增长模型的核心思想,在领先国--追随国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利用跨国公司--本土企业模型来分析目前日本跨国公司对山东省直接投资的利与弊.在肯定了日本跨国公司过去十几年间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做出大量贡献并分析其原因的同时,也指出目前日本跨国公司在山东省的经营仍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大力引导大型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防止出现"集体外逃"事件,在保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跨国公司去山东省的中西部地区投资,吸引更多的日本R&D投资以及管理层本土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资金管理策略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云安 《特区经济》2011,(4):102-103
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要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安排资金、人力和物力等企业资源,其中,对跨国公司的资金管理成了跨国公司各项业务的首要,是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为了有效推动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制定了严密的资金管理目标、策略,同时对资金管理技术也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划。面对跨国公司全球资金管理策略,中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利用好外资的同时,防止外资运动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跨国企业的非市场战略与东道国环境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内和东道国双重制度环境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非市场战略选择(缓冲战略、搭桥战略)的影响表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渐进式特征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搭桥战略正相关。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试验式特征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缓冲战略正相关。东道国政府权力集中程度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搭桥战略正相关,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缓冲战略负相关。东道国政府的信用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搭桥战略负相关。此外,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影响着中国跨国企业海外非市场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小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流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面对外资物流巨头的进入和国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崛起,中小物流企业必须引进现代营销理念、运用各种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大做强.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小物流企业应该运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