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循环经济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这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含义。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均早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出现了一系列彰显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如"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零排放工厂"等。目前,在西方主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并发展了物质闭环性经济的三种代表性思路,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社会。西方国家据此,逐步探索出了几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些循环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也逐步形成了各  相似文献   

3.
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那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诸如水源、空气污染和垃圾堆放、沙尘暴等所造成的恶果。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微观模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  相似文献   

4.
韩凌 《特区经济》2006,(3):103-104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但传统经济的强大惯性阻碍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对循环经济的特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在缺乏足够的循环经济实践样本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本文从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发生机制出发,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以大量篇幅阐述其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并开创性探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今后循环经济实践提供了重要遵循。目前,美国、丹麦、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乃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系统科学与循环经济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长安 《特区经济》2005,(5):353-354
经济范式应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发展上来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模式。通常,成功的经济范式总是依赖于对某种先进的科学理念和创新思维的认识与把握。系统科学作为一种从整体上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体现了当代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的新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体现了在经济社会领域的系统思想。是一种运用系统科学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何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适时构建一个高效有序的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系统结构功能原理与循环经济范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循环经济思想,他们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循环及其裂缝理论正是推行当前循环经济的理论根基,是构建循环经济整体理论的理论基础,离开了该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的辩证关系,提出构建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良好环境的对策: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清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策略;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各专业特点,探索各种模式;再次,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日前举行的“辽宁省发展循环经 济论证会”上,老工业基地辽宁正式被 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中国发展循环经 济的试点省份。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尚 属探索阶段,在国际上也处于发展过程 中。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就是按照 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的经济运行模 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 会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 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低开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来,中国的循环经济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由开始的概念理论研究向社会实践推广转变。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国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在继承与拓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循环经济运行的另一载体—社区,进而基于广义物质流管理的角度社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推演,探讨了在中国推广发展社区循环经济的机会和问题,旨在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转移性支出,通过调整税制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概括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庆新 《南方经济》2005,(11):112-114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念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本文从立法、政策、微观运行模式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熟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经济增长的理想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我国可以从国外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红征 《特区经济》2011,(3):303-304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使劳动过程同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了本质的统一。21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已成为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因此,重新探讨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尤其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保证循环经济良性发展,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文章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原则、理论基础和运行模式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循环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保证循环经济全面持久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对于建筑业也是资源能源高消耗产业,如何有效高效发展循环建筑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热切关注的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内涵,然后论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最后针对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6,(89):1-16
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多的实践,也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循环经济都非常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建议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立洪 《科技和产业》2010,10(4):56-57,95
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主要包含生产和消费两个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循环消费的相关理论基础,指出实现循环消费的主要途径,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步伐提供政策指导,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的清洁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