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国有企业债转股的进展与作用(一)目前国有企业债转股的总体进展情况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若干问题的意见》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有关规定,2000年6月,经各有关商业银行、开发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确认,同意对原国家经贸委推荐的580户企业实施债转股,转股额度4050亿元。据初步统计,截至2005年6月份,在580户推荐企业中,协议和方案未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取得一致意见不再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有1…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提供的消息 :为了保证债转股工作质量 ,加快工作进度 ,规范操作程序 ,强化管理 ,国家经贸委近日发出《关于债转股企业规范操作和强化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 ,实施债转股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实现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一项重要措施。《通知》要求 ,有关企业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债转股协议要符合中央、国务院有关债转股的政策规定。实施债转股企业要切实做好工作 ,要认真落实债转股协议和方案 ,确保如期实现扭亏为盈 ,并按债转股协议及方案积…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资本市场运作对银行和企业营运绩效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与发展资本市场,并规范资本市场的操作行为,改善企业的负债结构。实行新的债转股方案,避免推行债转股方案的负面效应,使之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光  罗铮 《北方经贸》2002,(2):95-98
实施“债转股”是一种处置困扰着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途径。从“债转股”的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入手,提出防范“债转股”的道德和财政两大风险的建议,分析了“债转股”的基本条件,实施重点和运作模型,并针对“债转股”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序幕,本次债转股以"市场化""法制化"为基本原则,与1999年政策性债转股存在显著差异,在此背景下银行、实施机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将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合规性、经营风险、资金安全、金融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市场化债转股各参与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外部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债转股本身制度设计上的一些缺陷,使债转股工作极易偏离轨道,使其又一次成为“最后的晚餐”。本文从企业、政府、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四个方面阐述债转股的实施风险。  相似文献   

7.
尹显萍 《计划与市场》2000,(3):14-14,11
一、为什么要实施“债转股”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刻,作为构造新型银企关系举措之一的“债转股”终于付诸实施.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已着手收购、处理四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其目标是通过重组银企债权债务关系,理顺银企关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资本市场运作对银行和企业营运绩效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与发展资本市场,并规范资本市场的操作行为,改善企业的负债结构。实行新的债转股方案,避免推行债转股方案的负面效应,使之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债转股对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作认为债转股自身并非具有所谓的“一箭双雕”功能。本从债转股的关键环节--股权退出入手,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股权退出所面临的种种风险,着重提出实现债转股股权顺利退出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实施“债转股”是一种处置困扰着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途径。从“债转股”的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入手 ,提出防范“债转股”的道德和财政两大风险的建议 ,分析了“债转股”的基本条件、实施重点和运作模型 ,并针对“债转股”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山东路桥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过程,并深入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以及其他相关实施主体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债转股提高了公司内部制衡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债转股完成后,优化了资本结构、降低了负债规模、增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率;同时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债权银行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贸导刊》2001,(8):12-13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和亲自指导下,一年多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及有关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开发银行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积极有效地组织实施了债转股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国家经贸委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开发银行推荐的601户企业中,确定实施债转股的企业580户,债转股总额4050亿元,占各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剥离贷款总额13939亿元的29%。截止目前,经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审核后,国务院已批准483户企业实施债转股,涉及转股额为2940亿元;其中有60户左右的新公司已依法登记注册。  相似文献   

13.
《商业会计》2001,(2):12-12
为 了保证债转股工作质量 ,加快工作进度 ,规范操作程序 ,强化管理 ,国家经贸委近日发出《关于债转股企业规范操作和强化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 ,实施债转股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实现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经贸委、有关单位和实施债转股企业要认真做好债转股的各项工作。实施债转股的企业 ,要集中力量重点做好转换经营机制、减员增效、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通知》要求 ,有关企业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债转股协议要符合中共…  相似文献   

14.
徐平 《北方经贸》2005,(2):23-23,26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债转股是一种较优的选择 ,兼顾了财政、银行、企业三者的利益 ,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收到解脱网家、银行和企业债务症结的成效 ,这是一种没有成本和社会震动都最小的债务重组方案。  相似文献   

15.
债转股,就是将商业银行对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不良信贷资产转换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股权。针对我国开始实施的“债转股”举措进行分析,指出其积极性作用和风险,提出实施“债转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债转股”政策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化解金融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债转股”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偏差。笔者从财务角度建议:一、严格坚持标准,妥善选择实施企业从财务角度来看,实施“债转股”企业必须是面临暂时的财务困难,但经营前景良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债权债务关系清楚的国有企业。由于“债转股”很容易使地方政府和企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债务豁免预期,必须防止一些企业向有关部门跑门子,找关系,通过编造虚假失真的财会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7.
《北方经贸》2021,(1):120-124
随着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进程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纷纷实施债转股,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局限性以及外部制度规则不完善,民营企业实施债转股仍存在障碍。现以民营企业——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股份)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其债转股的背景、实施方案与效果,总结其成功经验,并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促进债转股的建议。首先,企业应在债转股过程中增加信息透明度、多方面优化债转股方案、利用债转股促转型;其次,银行应完善退出机制、关注企业风险控制;最后,政府应拓宽转股行业范围、深入推进转股工作,以减少优质民营企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的阻力,切实降低民营企业债务风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龚惠萍 《北方经贸》2001,(1):150-151
国家为减轻企业负担 ,化解金融风险实行了债转股的措施 ,这对企业、银行有着积极作用。但债转股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而且债转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困难处境和化解金融风险。债转股要达到银、企双赢局面 ,关键在于企业、银行自身。因此 ,债转股的实施必需与企业改革、金融改革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9.
人 们对债转股寄予厚望 ,一是希望通过债转股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加快贷款的回收 ,二是改变国企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现状 ,减轻其财务负担 ,加快实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 ,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债转股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看 ,可以说初步取得了成功 ,部分已转股企业顺利实现扭亏为盈。但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对债转股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债转股在运作模式和功能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下面从四个角度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一、债转股并不能减轻企业负担一些国企把“债转股”看作是一项优惠政策 ,认为银行由企业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在部分重点国有企业中实行债转股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所谓“债转股”就是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本文拟就债转股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