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土地征收涉及行政征收权的正当行使和被征地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土地征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并且要有完善的程序制约。"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的核心要件,建立"公共利益"界定和审查机制对规范土地征收意义重大。现有土地征收程序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被征地者参与并影响土地征收程序保障不力,土地征收程序缺乏事后行政或司法审查监督,建立被征地者有效参与、司法审查监督的土地征收程序是预防和解决土地征收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价格听证制度体现了决策法制化,针对目前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激化,国家从法律的高度构建征地价格听证制度.本文从建立征地价格听证制度的意义入手,借鉴已有价格听证工作经验,规范征地价格听证程序,为有序执行征地价格听证提供法律平台.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修订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维护征地活动的合法性,促使征地补偿程序公开,保障农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引入监督制度,保护司法审查程序公正性,等方面完善征地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4.
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征地范围不够明确,征地补偿不尽合理,征地程序不够健全。由农地征收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健全征地程序,完善现行的征地制度,加强农民利益保障,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涉及到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民财产权利的保障等重大问题,征地补偿纠纷是当前我国土地征收的主要问题.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程序主要存在缺乏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被征收人规定不明确,补偿金分配不够透明,救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建立正当的征地补偿程序,加强公众有效参与和意见表达,使确定征地补偿的过程公开、透明,防止征地补偿中行政权力的恣意行使,从而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镇化进程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严重失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只有在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市场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联动,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不完善,存在征地范围过宽,公共利益界定模糊,补偿标准过低和补偿方式单一,征收程序缺乏有效监督和公平裁决的机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严格界定和控制公共利益的范围,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明确集体土地产权、在法律上赋予其与国有土地平等的产权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害。本文通过对《宪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对现行征地制度中存在的公益目的过于宽泛、征收补偿立法滞后和征地程序混乱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对我国"土地征收法"的制定进行了立法思考,为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征地强制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征地制度的弊端愈益暴露。文章从政府征地行为的角度入手,分析阐述了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的主导性角色所引发的农村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的思想,以创造城乡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征地范围太宽、征用程序不透明、对农民的补偿及安置不到位、征用缺乏监督等问题.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需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增强土地征用程序的透明度,落实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及安置措施,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地征收制度改革大致可以归纳为公益性农地征收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两种模式。公益性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是从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改革面临着公共利益界定、合理补偿标准与公正征地程序确立等众多难题。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是农民自发进行的制度创新,还有许多理论与法律障碍有待克服。两种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的融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农村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决定了两种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也只能走渐进式融合的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不可能不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起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将土地制度改革聚焦于广袤辽阔的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钢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核心应是重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重点应是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使用权改革,突破口应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改革。要保障依上述思路进行的这轮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必须构建起和谐统一的集体土地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弱化土地征用制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对集体土地的监管和调控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改革征地制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科学的征地制度应具备两项基本功能,即保障农民权益的功能和具备控制耕地非农化趋势的功能。改革现行征地制度的总体思路是:核心是要导入市场机制,承认集体土地的商品属性,最终以市场交易制取代强制性征地制;前提是要确立全新的耕地价值论,耕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性,还包括生态和社会性,及其价值的趋大性;关键是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和征用程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征地制度对农地所有权的强行征收,直接破坏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致使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晰且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运用价格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应当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和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差距拉大,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多,导致失地农民人数的增加。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重任,合理解决和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收益资金的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土地收益的来源,发现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失衡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从而寻找改善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路径,进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社会权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土地征收程序存在诸多缺陷,如征收前征收目的无具体程序可循,审批机制不健全;征收中,农民的知情权被减化,参与权和话语权被剥夺;征地后,补偿难以实现到位,救济制度滞后。主要原因是“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不明确,政府职能混同,程序违法成本低廉。亟需建立“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改革审批程序,完善公告制度和听证程序,明确补偿费用的分配程序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但是这种征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给予公平补偿、满足正当程序的要求。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应该在这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边界模糊的征地制度、不合理的土地增值分配以及膨胀极化的土地财政,严重地损害了农民权益,让城市化沦为空间的大跃进。现有的土地制度无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市民化福利,没有让他们分享到城市化红利。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重新界定征地标准,缩减征地范围,先保障后征地,优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遏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冲动。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国土地征收(用)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均未作出明确界定,使得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被泛化,严重侵害了征收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明确界定和合理把握公共利益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程序、遵循相应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