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会计盈余是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影响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市场监管者、准则制定机构、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议题.本文在对西方分析式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1)盈余质量通过其对公司基本价值反映的精确性直接影响股票预期回报;(2)盈余质量因盈余信息在投资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间接影响股票预期回报;(3)区分以上两种不同作用对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及理解会计信息的基本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盈余管理的最新分类——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选用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一到三年的收益影响虽显著为负,但程度均较小,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严重降低股票未来一到三年的收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实证检验了流动性与盈余惯性现象之间的关系。首先,坏消息具有更差的流动性,表明坏消息(低标准化未预期盈余(SUE))的股票比好消息股票(高SUE)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处于更高成本的信息环境中。其次,盈余惯性收益可以部分地解释为流动性补偿,换而言之,具有好消息的股票比坏消息股票对流动性更敏感。本文采用了CAPM以及Fama—French三因素方法,发现投资者并没有对盈余公告信息作出及时和准确的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投资者对盈余预期的高估在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定价模型。当流动性作为风险因素引入定价模型时,投资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心理学的"有限注意"观点,本文检验了我国股市盈余公告后投资者对于不同公布时机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发现我国盈余公告存在显著的"周历效应"和"集中公告效应"。同时,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信息披露时机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以减少投资者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金融学界对于市场异象的研究和讨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金融异象的发现对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以及效率市场假说(EMH)等都提出了质疑,并成为了金融学者关注的焦点.Fama(1998)虽然坚持市场是有效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已有两个持续存在的异象,在有力地挑战"有效市场"范式,其中一个就是盈余公告效应.盈余公告效应指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盈余数据的公布能够导致股价产生长期、持续和方向一致的漂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3年1季度至2022年4季度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盈余反应系数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具体表现为1季度的盈余反应系数大幅高于其他季度,分别比2、3、4季度的盈余反应系数高77.27%,44.44%和85.71%,且这一季节性差异在绝大多数年度和绝大多数行业中稳定存在。本文从盈余信息含量、盈余信息在非盈余公告窗口的价格效应、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和盈余信息的披露格式、同期事件、市场和宏观因素等不同视角对上述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索,我们发现盈余信息含量、盈余信息在盈余公告前的价格效应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解释了盈余反应系数的部分季节性差异,但已有线索还远不足以对此提供完备的解释。此外,也有较弱的证据显示3季度的盈余反应系数大于2、4季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05—2022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公告事件为研究样本,考察下修公告的发布是否给上市公司正股带来异常收益,并进一步分析累计异常收益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市公司发布下修公告对其正股存在正向影响,其累计异常收益从公告发布两天前便开始显著,在公告后第七日达到峰值。第二,可转债相对融资规模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对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下修幅度、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对累计异常收益解释力度则较弱。上述结论带来的启示:上市公司应合理设计可转债向下修正条款,选择下修转股价格的恰当时机;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可转债下修转股价格期间可能发生的内幕交易的监管,重点关注已经发布下修公告上市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情形。 相似文献
9.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引起的定价偏误在各支股票之间具有相关性,从而构成市场上的系统性定价偏误。基于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中国A股月度交易数据,本文考察了系统性定价偏误与盈余公告后漂移(PEAD)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PEAD现象可能由系统性定价偏误引致,因此,将捕捉系统性定价偏误的偏误定价因子引入定价模型能够提升模型对于PEAD的解释力。经过对定价模型调整,季度盈余公告后6个月买人持有异常收益在经济及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一方面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由投资者情绪造成的系统性定价偏误,另一方面也为盈余公告后漂移的产生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