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的影响,用标准泰尔指数测量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我国2015—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城市化水平和财政支出偏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反。我国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数字科技,推动数字普惠化金融服务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农户收入差距问题,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匹配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农户收入差距,此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涓滴效应”缩小了农户间的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差距,但是,由于“门槛效应”扩大了农户间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均能缓解农户收入差距;数字信贷在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西部地区的农户收入差距,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分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与效果已得到学术共识,而关于两者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的联合作用机理与效果仍有待深入探究。本文运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1)整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能强化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且对使用深度的强化效果最明显;(3)在各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数字信贷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的强化效果最为突出。因此,在借助数字技术赋予农户享有金融服务权利的同时,要格外重视农户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取能力与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遇到瓶颈,消费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为不足,这势必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将普惠金融与先进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便利地获得金融资源,进而刺激消费。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本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显著的缩小;本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减小受到相邻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的积极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作用有待加强,比较而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晗 《山西农经》2024,(4):196-198+205
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Stata17.0软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了相关统计学检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道路进程中,识别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从农户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视角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合并使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造衡量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相对剥夺指数,采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视角考察其作用机制。结果 (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的相对收入剥夺程度,进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上升1%,农户相对收入剥夺水平下降7.87%,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可信;(2)生计资源多元化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缩差效应的11.85%可由该作用渠道来解释;(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缩减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男性户主和45岁以下户主的农户、非农就业占比高和兼业化程度大的农户获得的数字普惠金融缩差“红利”更大。结论 作为新型金融供给方式,政府应大力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数字金融政策,鼓励农户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多渠道应对风险提高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但黑龙江省目前仍存在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多集中于城市地区,农民等弱势群体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制约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解决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298个地市级城市2011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户创业显著缩小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排斥程度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结构性差异密切相关。未来在政府层面,应加强数字金融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创新均衡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优良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在金融机构层面,应加大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在农民层面,要积极学习数字技能以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代表性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广东省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网络覆盖异质性,即在覆盖广度、欠发达地区和网络覆盖低水平地区更明显;(3)资本要素资源提升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须持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以提升省际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凸显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着力培育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增长极,全面构建金融线上服务平台,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发挥资本要素资源提升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以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测度,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为分析具体影响情况,还分别使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总体呈现出"正U型"结构.为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要制定有效方案,推动金融科技发挥普惠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8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并从结构和区域两个角度考察这种影响的异质性,此外,借助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且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促进效应,其中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西南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减缓效应高于西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来间接缩小消费差距。据此,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优化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环境、推动西南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加大西部农村地区扶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权利的不平等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导致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在本文中,笔者对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展开研究,指出普惠金融发展通过破除金融门槛效应、弱化贫困效应弱化及涓滴效应而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借助普惠金融发展而减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GMM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曲线,其拐点约出现在2016年。分位数回归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高分位数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收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拉动作用强于城镇,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比西部地区的"倒U型"拐点出现在更早时期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更高的位置,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拐点在样本期内尚未出现。本文的研究推动了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新业态,大幅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能够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优化收入分配。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设计完整的检验策略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这一结论经过内生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但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这一结论在分区域、分经济发展水平的检验中均成立,但缓解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发挥得更充分。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受益于数字普惠金融便利性和低成本的优势,农村居民能够充分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获得比城镇居民更高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5.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为深化金融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角度,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进行研究。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着数字基础建设不完善,覆盖广度不足;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征信体系建设碎片化,信息安全有待提高;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薄弱等问题。由此,需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征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全方位多层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本文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差异,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和消费结构差距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优化路径。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助推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和消费结构差距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逻辑和效率逻辑。数字普惠金融以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内在要求与弱势群体追求更高物质水平的公平感和获得感的内在一致性,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社会价值逻辑。具体表现为:加速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大幅改善农村消费和数字支付环境以及促进农村地区线上消费迅速增长。数字普惠金融依靠数字化工具实现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的效率逻辑。具体表现为:提高信贷可得性、提高客户金融能力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为要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二是以强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为靶向,挖掘农村消费大市场潜力;三是以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场景为抓手,优化消费提振升级的金融生态;四是以规范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和创新数字技术为依托,加强...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2021,(4):70-77
本文采用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选取消费贫困、收入贫困以及教育贫困三个维度作为衡量农村贫困的主要指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地区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消费贫困和收入贫困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分别存在单一的门槛特征值;门槛特征值前后,数字普惠金融均能有效减缓消费贫困和收入贫困,且其减贫边际效用呈逐渐递增趋势。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教育贫困的减缓作用并不理想。相较之下,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能有效减缓教育贫困。此外,通过地区差异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的减缓效应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浙江省、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张跃娟 《山西农经》2024,(3):197-1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2011—2021年河南省17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 14软件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建设、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困境和地方间的税收收入差距,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跨过飞速发展时期,正步入稳步成长阶段,而各地区间的发展绝对差距仍将长期存在。建议明确数字普惠金融的税收管辖权,实现税务相关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降低涉税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数字普惠金融,它使农民更多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且这一影响机制不存在内生性,并提出相关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