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融发展既可通过便利的融资环境、高效的国际结算手段和完善的信用体系而利于出口增长,也会因为金融资本流动对商品流动潜在的替代或资源约束而抑制出口扩张。文章立足于出口增长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维度,选取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率、金融相关率和信贷转换率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对外直接投资为控制变量,就1990-2010年上海金融发展对出口增长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规模的扩张对出口增长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对出口结构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金融效率变化对出口增长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曹廷求  王文韬 《改革》2020,(5):94-107
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选取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刻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缓释效应及其实现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条件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缓释效应,选择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存在。渠道检验显示:缓释效应主要通过金融摩擦渠道和投资渠道进行传导。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的地区的缓释效应存在差异,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作用效果相对更大,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影响更强。为此,应重视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时代发挥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3.
4.
文章基于内生增长理论,以上海市为例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确定经济增长模型,而后与金融发展的指标变量结合对上海近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金融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反之,经济增长也会影响上海的金融发展,其中在代表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显著,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上海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全面介绍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近来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项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将其分成了三大体系 ,分别是 :金融结构论、金融功能论和金融法权论 ;在研究方法层面也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给予了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渝 《特区经济》2007,226(11):290-291
针对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歧,引出金融发展的度量问题。本文将分歧的产生归因于两点:一是对金融发展的度量常常局限于对金融中介的度量,而忽视金融市场;二是有关金融发展指标没有考虑金融风险因素。进一步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建立了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兴产业是现代经济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江苏新兴产业金融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正在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源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文章通过实证分析目前江苏省金融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数据得出:江苏金融业近几年突发猛进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必须促进江苏新兴产业金融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金融创新通过影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但也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从整体看,金融创新的影响远远超过它的消极影响,应当积极地推进金融创新,并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9.
FDI溢出效应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的学者开始对影响中国FDI溢出效应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有价值的分析,但是这些研究还很不深入,尤其是对这些制约因素的严谨的实证分析很少见,因此我们把研究对象对准金融发展对FDI溢出效应的制约因素,希望对中国由于金融约束带来的效应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而我们的结论验证了金融发展的落后对FDI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有较为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拉姆齐模型中引入了一个外生的中间品生产技术 ,在对称信息下 ,通过技术在经济中的逐步普及 ,经济将以 AK式的增长最终达到一个具有更高人均消费和资本存量水平的稳态点。但是 ,当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时 ,技术在经济中的普及速度乃至经济增长都将减慢 ,经济甚至会因技术普及的终止而陷入“不对称信息陷阱”。此时 ,金融系统的功能就必不可少。不过 ,由于银行和金融市场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机制不同 ,对技术普及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因此 ,不同的金融结构安排就会产生不同的增长绩效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城乡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 《乡镇经济》2009,25(11):76-79
文章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2001—2008年间货币政策的两种传导机制与城乡经济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是通过信用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传导对城乡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信用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占主导作用,进一步分析得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是城乡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给出疏通农村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中国的城乡差距不仅主要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且还体现在消费差距上。因此,减少和消除城乡消费差距也应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范畴。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农业的特殊性、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不成熟和消费观念落后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分析出城乡市场分割导致的消费行为的差异,并能从制度变迁等角度找到其原因。相应的,能够提出增加农村收入、缩小城乡消费差异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乡财政困难是目前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而县乡财政困难主要源于制度缺陷,即现行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因此,从城乡统筹的思路出发,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势在必行。针对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建议合理界定县乡财政的事权和财权、建立科学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4.
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与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泽 《南方经济》2007,(11):37-52
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和路径依赖特征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技术外部性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这篇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了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和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逐渐成长起来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这些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延续和放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过程,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空间上的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时间上的持久性和自我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谢煊 《新疆财经》2002,(6):51-54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疆农业投资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财政资金在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需确立正确的农业投入新观念,调整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新疆实际,从六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农业投资体系,完善农业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各地都加强了乡村规划,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施行进一步推动乡村规划发展,但乡村规划先天不足,仍很薄弱,并出现了一些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的问题。文章从城乡对比出发,区分了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不同,分析了乡村规划的影响因子,并关注国外乡村规划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乡村规划提供有益借鉴。文章指出乡村规划要摆脱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要注重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从农村实际出发,抓住农村特点,要不断完善以提高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深化改革的一年,是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发力推进的一年,它也是重庆市城乡建委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喜获丰收的一年。这一年,重庆城乡建设紧扣五大功能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重庆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开拓进取结硕果2014年,结合全市五大功能区划分和区县定位,重庆城乡建委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市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2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00公里。110个市级中心镇完成建设项目116个,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中把城乡结构列为优先解决的结构问题之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容忽视。本文认为,大力推进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加大金融强农惠农力度,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的动力.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采取包容性发展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追求包容性发展也就成了准中性政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