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估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4个维度构建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泰尔指数对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时变特征、省际差异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维度来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水平最低。(2)从发展趋势来看,省际间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可大致划分为稳步上升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减弱型;大部分省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分维度来看,可划分为村庄规划建设引领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引领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型。(3)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递减态势,不同维度中各区域的发展态势存在差异;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导致;区域内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东部...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用熵值法测算了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因此,应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各地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联动,加快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究区域层面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试图清晰展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全况。方法 文章利用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与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结果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明显,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分区域与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结论 进一步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异,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原则,建立跨区域的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海洋经济韧性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沿海省份海洋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使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基准回归模型,分析海洋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以及对其分维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经济韧性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圈层性,且重心呈逐渐向南移动的态势。数字金融对海洋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其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恢复力、转型力、适应力。结合研究结论,本文从数字金融视角出发,提出了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措施: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对于增强海洋经济韧性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数字化改革,不断提高数字金融水平;通过数字金融发展推进海洋经济韧性均衡发展,加强海洋经济的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和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构建了一套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发展环境、数字基础资源、政府支持、绿色发展、管理服务数字化五个一级指标,运用时空熵值—灰色关联分析对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四大地区的差距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中—东北—西”的阶梯性空间分布格局;数字基础资源与发展环境对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综合影响较大;地区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但出现“翘尾”现象,要致力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加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Malmquist动态指数与空间收敛分析方法,测度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绩效水平的时序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9年均下降4.5%,且由东到西呈现依次递减的分布状态,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从指数分解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指数是导致当下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另外,全国各地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绩效水平均呈现一定的收敛特征,整体支农水平呈稳定态势发展,但地区间的收敛速度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并积极响应涉农市场需求,创新支农工具和资金使用管理方式;同时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另外也要强化政策辐射效应,促进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潘治红  丁生喜 《山西农经》2023,(3):16-18+23
文章以数字经济为背景,构建青海省农业与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为基础,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来分析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关系,研究表明,2015—2020年青海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协调度总体波动上升,但融合协调水平不高,融合协调度提升困难,整体融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落实政策部署,突出青海优势,夯实发展基础,加大两业融合效益的推广力度,才能促进青海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正在与农业农村不断融合,传统农业焕发着新的生机。目前,鹤壁市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推动鹤壁市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庭 《农业经济》2023,(2):26-28
数字经济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电商平台、数据信息平台等数字技术与农业不断融合,我国农业在集约化、产业化与数字化过程中都获得一定成果,但是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融合是一个复杂长远的过程,在发展中的局限性同样值得关注。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人才培养,推动土地流转,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熵值法构建渔业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研究2012-2022年沿海11个省份渔业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格局上,研究期内沿海省份渔业经济韧性总体呈现平稳与增长交替的总体趋势,沿海省份渔业经济韧性之间的差异先增大后减小;(2)从总体空间格局上,渔业经济韧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但差异呈现降低趋势;(3)从分维度空间格局上,大部分省份的抵抗与恢复能力有所提高,调整与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创新与转型能力保持平稳。为此,各省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提升全局性渔业经济韧性,并依据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渔业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和数字农业融合发展的“盒马村”模式下,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融合衍生出一系列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要素流空间。解析“盒马村”形成“流空间”的驱动力,多维度划分“盒马村”形成的“流空间”,分过程详细论述“盒马村”要素流空间的组合、性质和显隐关系,整体上,“盒马村”的“流空间”呈现出容量扩大化、双向可感知、三过程融合的特征。“流空间”透视下,“盒马村”的数字农业经济增强了要素的调动性,要素的流动引发全新的农业要素配置和组织分工,在产业、治理、设施等方面呈现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驱动性。数字农业经济驱动下,“盒马村”出现的新功能结构及其衍生的空间多样化引发了农村功能转变和布局重构,形成了特定关系下多主体、共协同、互作用的功能关联网络和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的农村发展空间,促进了乡村的功能协调发展和空间协调发展,加强了城乡地域系统在功能和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和相互支撑,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新时代以“盒马村”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引发数字农业经济导向下城乡各级层次分明、网络与地理高度耦合的市场化、社会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全面推...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重要的调控手段,有助于带动地区增长,链接发达地区与小城镇之间的联系,从而缩小地区发展的差异。对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依旧存在一定的挤出效益。通过乘数效应、成本效应、空间效应、挤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项目质量低下,缺乏后期监督;缺乏科学的规划、经济效益低下;投资主体过于单一,缺乏市场竞争。总体来说,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加强小城镇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间的协调。本文将重点分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增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数字乡村建设的阿里县域指数,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广西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的HH区为桂西地区,显著的LL区为桂北地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对广西乡村产业振兴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呈现从北到南依次递减的特征;乡村数字化发展主要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数字化两方面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影响,且其更能推动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薄弱、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6.
张瀚丹  李娅 《林业经济》2023,(11):50-72
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1.16%,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3.05%。二者相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较高。(2)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从2011年的0.32提高到2021年的0.46,且在空间上存在“从北到南,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地区异质性,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相对发展类型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林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3)低水平的林业经济增长、数字产业化、数字创新发展是阻碍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系统把握了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现状、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建立了数字经济系统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二者的耦合机理与评价维度。基于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与林...  相似文献   

17.
乡村要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本文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0年9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社会发展四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Moran’s指数测算了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演变动态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发展水平看,2010—2020年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呈上升趋势;从分布动态看,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但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存在不平衡;从空间分布动态看,呈现高高—低低集聚趋势。基于此,提出了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关建议,认为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做到因地施策,重点倾斜和不断减少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区域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锡尔指数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两者的目标效益出发,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合川、永川、江津、纂江、涪陵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开州和万州等区县属于农业经济高水平区域;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大部分区县属于较高水平及以上,而渝东北和渝东南除万州区和黔江区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区域间差异对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总体差异影响较大,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功能区间的要素流动、交通改善、区域合作等原因促使其区域内差异的缩小,而区域间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各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可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基于区域差异来源分析,重庆市应结合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经验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面板数据,分别利用信息熵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网络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所识别的非对称空间网络权重,构建时空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网络溢出效应。结果 (1)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及珠三角地区,分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省份间差异明显。(2)省际之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联系,已超越地缘意义上的相近,呈现为复杂、多线程的空间网络结构,网络溢出效应较为明显。(3)基于空间关联网络,数字乡村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能显著提高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对相关联省份具有负向溢出效应。结论 各地应将数字乡村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适度有序推进自身的数字乡村发展进程;与此同时,重视数字乡村的协调发展,减少因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空间负外部性,根据各省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关联规律,制定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数字经济加速向我国农业农村领域渗透,为农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农业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数字经济下一片有待深度挖掘的蓝海。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堵点,而国际上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模式可为我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十四五”时期,我国应从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落实、完善乡村数字硬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服务于培养数字农民的人力资源体系、加快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科技攻关步伐等四个方面寻求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