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兴华 《经济纵横》1990,(9):29-32,37
<正>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产业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同时进行的。在经济增长中,各个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同步前进,而是随着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数字化发展已势不可挡,如何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当前数字经济治理、共同富裕战略优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生产力能够正向赋能共同富裕,通过提升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数字经济生产力背后的技术依赖以及资本支撑可能会异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若要发挥数字经济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助推力,就必须推动数字经济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数字经济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完善数字经济生产力的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生产力的责任承担和公正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分析其城镇化、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时序和空间差异特征,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关联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三个系统两两间作用较为显著,经济的提升对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已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相对较小,旅游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 生产力诸要素若要形成一定的现实生产力,并使各要素组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生产力系统,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空间地域方能实现。这种生产力要素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关联状态——生产力的空间组合——即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力布局。在整个国家的空间生产力布局中,又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而形成多个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区域,这些区域内所集结的生产力的空间配置状况,则是影响和制约区域生产力水平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够协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组织结构落后,经济效益低;城乡和地区经济布局失衡。要实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其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换总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不但要遵循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受自身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自身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广东产业结构转换的特殊性,不可能照搬别的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这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对世界上任何一个以工业化为中心发展经济的大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每个国家 ,特别是在国土较大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合理、高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必备条件。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 ,区域差异很大 ,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大国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主导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轮 ,也是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区域产…  相似文献   

8.
付京 《当代经济》2010,(15):48-51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发挥程度、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也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的优劣.只有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才能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贵州的中药材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上乘、分布面广、蕴藏量大,发展制药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分析贵州制药业飞速发展的原因,有利于推动贵州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升级,实现整个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七五”计划按东、中、西布局经济,实行区域倾斜政策,引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因而有人主张,“八五”计划应改行产业倾斜政策,以调整和优化失衡的产业结构。仅有产业政策,没有区域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因为任何产业都不是悬在空中,而是落在一定地域之上的,适合于在某些地域发展。一定的产业结构是以一定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基础的。如果不管区域状况的差异,都按划一的产业政策调整结构,都朝一个方向实行产业倾斜,不但会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而且会引  相似文献   

10.
1 经济、技术的发展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层次转换,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会促进或影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表现。是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所达到的层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以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全新景象,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思维。那么,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既要面临实现工业现代化又要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和双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世纪性的机遇。我们应当机立断,必须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实施山西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针的着力点,使山西经济结构在新的基础上得以迅速转换升级,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跳跃性发展,缩短与发达省区及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下个世纪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思考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从整体上看,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  相似文献   

12.
当今国际市场信息产业作为新一代的先进生产力,它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此,增强信息生产力,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实质上是以产业部门划分为基础的生产力结构,它主要是指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其合理与否,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也是社会生产力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和探讨我省社会生产力发展现状和战略思路,就不能不对现实的产业结构加以客观的分析与估价。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及对我省产业结构的基本估价  相似文献   

14.
地表水环境容量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受气候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地表水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异明显。然而,多年来由于对此缺乏科学的认识,某些地区在工业生产力布局中未能考虑水环境容量的约束作用,致使地表水环境容量资源被超负荷开发利用,水质污染严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另一些地区,则容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合理挖掘其经济潜力。因此,深人分析地表水环境容量资源与工业生产力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容量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指导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指导经济与…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完善程度的表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变动着的经济实态。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劳动手段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规模(包括生产关系、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和合理;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多,而获得物质成果的消耗降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其它各方面的需要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在价值形态上经济发展表现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不发达 ,农村尤其不发达 ,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 ,农业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瓶颈。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 ,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不动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奢侈品的界定具有时效性,消费税的应税范围也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应改革。目前征收消费税的11种商品有待调整。像护肤、护发品,黄酒、啤酒等消费税应税商品,几年前也许还是奢侈品,现在已经是大  相似文献   

18.
城镇与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通过对我国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变弱,但依然呈现高强度和超稳态的特征。建议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就业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勇 《时代经贸》2009,(11):60-61
泛北部湾各经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极不平衡,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经济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找出区域经济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统筹区域发展,合理布局泛北部湾区域生产力,最终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平  黄志浩 《江南论坛》2006,(11):51-53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乃至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的重要桥梁,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只有及时、有效地加以推广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强化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主导的理念,最终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