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土空间规划标志着存量规划时代的开启,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构建自然与人文并重的空间格局.古村堡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尤其重要,要摒弃以增加建设用地为 目的的盲目的大拆大建,传承地域特色,分类推进古村堡发展.基于对河北省蔚县32个古村堡的实证调研,指出古村堡保护与发展困境,提出延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序列,对古村堡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南粤古道是历史上岭南人的生命线和发展路径;南粤古村是岭南人繁衍生息的聚落和根脉;南粤绿道是现代城乡旅游休闲生活的纽带。这三者是岭南人生产生活发展变迁的载体和重要见证,互为依存。通过对岭南古道、古村、绿道的历史演变和价值特色梳理,分析三者脉络走向和选线布点上的空间依存关系,进而借鉴欧美文化线路理论,试图构建南粤古道古村绿道间互动发展的文化廊道,探讨三者互动共赢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乡镇论坛》2008,(3):5-5
针对各地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历史文脉、文化积淀时遭破坏的现象,有关人士吁请各地务必要加强以下五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一是古村古镇整体形态风貌保护,这包括古村的传统格局、路刚布置、构图轴线、街道与河道的互补关系等;二是不可移动的“七古”保护,即古民居、古祠堂、古塔、古书院、古戏台、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介绍了各种广州古黄埔村的历史背景、遗址现状及价值.评价了古黄埔村传统建筑精髓及对当今建筑的反思.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针对古黄埔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太原盆地传统平原村落的"堡"式遗存是传统村落极具代表性的空间形态,在依托农耕文明兴起的同时保留着一种封闭式"类里坊"肌理形式,具有村堡、家堡和院堡三个层次。通过深入解析平遥周边多个堡寨村落的组构特质,对其形成的动力机制、遗存形式、内部组织进行分析,确定保护重点,建构一种多层次整体性保护方法。所涉及的多层次整体性保护是基于传统空间特征组成的、有别于文物导向保护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戴路  谭良斌 《价值工程》2014,(32):153-154
以师井古村为例,阐述了欠发达地区非历史文化名村村落现状和典型问题,分析了村落保护的各方力量和难点,并提出了保护发展策略,希望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村镇承载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促进古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邯郸古村镇保护现状的深刻分析,知微而见著,探讨了我国中部地区古村镇的存续特征和突出问题。针对保护状况不佳的症结所在,提出了秉持正确保护理念、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坚持依法治国、制定相应政策、实行分类指导、编制保护规划、强化监管机制,以及适度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一系列建议,对经济新常态下保护我国古村镇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或许,提到古罗马,我们的脑海中呈现的是一场场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但他们的另一方面——认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本文主要是以古罗马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简要分析一下古罗马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重大决策部署。以粤北古村石塘为例,探讨如何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抓手,通过传统村落的微更新系统实践,以点撬面,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村镇社区全面复兴。为中国广大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案例。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11.
李旭  马一丹  崔皓  张新天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12-中插17
空间形态深刻地影响着能量的利用.历经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传统聚落具有应对和调节自然气候的性能,研究其适应当地气候的空间模式与机理,有助于探索地域低能耗的气候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以巴渝地区1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基于历史文献与遥感信息提取,综合GIS形态分析、风场模拟与实测的方法,研究山水格局、街巷结构及建筑布局与山地地形及风场的关联,揭示各尺度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的机理;提炼相应的空间模式,剖析其适应不同地形与气候的表达形式及应变规律;探讨对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14.
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响应国家号召,新农村规划已经在全国各地浩浩荡荡地展开。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来思考和探讨,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城市中心区不断扩张,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不断重复着集聚—繁荣—改造—再集聚的循环,但是学界对其内在机制和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选择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典型村庄为案例,分析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演变中,各方参与者如何在一定制度结构框架约束下,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互动、沟通和博弈的过程。研究表明: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集聚主要由于在二元土地市场下,外来人员取得低成本住房,缺乏政治资源和资本的私有经营者寻找低成本土地,村集体和村民通过渐进式开发应对土地制度约束以获得受益的综合结果。集聚过程往往是渐进的,并且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并存。而在村庄改造搬迁治理过程中,外来人口作为缺失的参与者无法对制度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只能被动地重新积聚到未改造农村居民点,而随着城乡结合部不断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过度集聚问题由一个区域转移、扩展到其他区域,并未根本上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李旭坤  符蓝文 《价值工程》2006,25(11):121-124
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指出我国当今空置房的现状;并根据数据预测我国将面临由该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数个减少房屋空置面积的办法。寄语中国能尽快减少空置房,并借房地产业之力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揭示了相关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重庆这座以山城、江城著称的城市,有其特有的山地环境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重庆乡村聚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原有的特色聚落与文化正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已丧失曾有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重庆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即:尊崇地理环境,选址科学;优化聚落形态,凝聚活力;传承建筑风貌,彰显品质;经营田园景观,回归意趣.通过体系化的建设以提升、发展现有乡村聚落,从而使乡村聚落文化与品质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6,(4):202-206
花腰傣族文化悠远独特,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谷地带,其中新平县内聚居最多。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优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面临新的时期。本文对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