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倍增,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然而,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将旅游业定位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必须十分谨慎。本文运用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信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信阳旅游业不应直接定位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应看后续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产业定位的理论困惑及其影响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窦群 《旅游学刊》2001,16(1):9-11
区域内发展旅游业的合理定位决策是旅游生产决策体系的前提和核心,是制定其它旅游生产决策的依据.本文对区域旅游业产业定位的难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观点.在对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地位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我国各区域旅游产业地位的决策中,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时空情况加以科学分析,否则就难免盲目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王晨光 《旅游学刊》2007,22(12):5-6
所谓旅游产业定位,可以看作是“旅游产业定位有利于推进旅游业发展”命题的简称,这一观点在我国已经拥有广泛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如同许多社会时尚一样,流行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笔者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对此加以辨析和质疑,并愿以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范围的界定应符合经济学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守祥 《旅游学刊》2007,22(11):7-8
一 要科学地发展旅游,客观地评价旅游的经济贡献,合理界定旅游产业的范围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科学问题.我国学术界一直没有认真地区分旅游与旅游业,在概念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混乱.国外理论界反对将旅游看作是一个产业的声音十分强烈,认为把旅游看作一般意义的产业,是贬低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在国内,学界和管理部门大都认为旅游是个产业,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截至2005年,全国已有24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10多个省明确提出要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其下辖市、县效仿,多将旅游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5.
2006年,我省旅游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旅游业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上升趋势。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列为新的四大支柱产业,各级更加重视,全社会更加关注。因此,各级旅游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争取各级各界对旅游产业重视与支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和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信阳市旅游业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信阳旅游业仍存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关联度较大,但是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的现状,截至2016年底,信阳市旅游业产业已基本达到支柱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旭科 《旅游学刊》2007,22(12):6-7
旅游业的基础条件是资源禀赋、区位因素、现实市场力和社会经济状况,我国国情复杂,不同区域这些条件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区域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寻找与确立自身的立足点和发力点。我们既反对所有区域都盲目高歌猛进,也反对有些区域因为资源、市场或经济原因导致对旅游业的轻视。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除了可从经济贡献力、收入和产业枢纽性角度定位为主导、支柱、龙头产业等以外,区域旅游业还应该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的脉络与规律,即产业地位相殊,发展态势相异,功能有所区别,产生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8.
刘益 《旅游学刊》2007,22(10):7-8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相对于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旅游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却显得比较滞后,特别是针对旅游业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的理论依据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旅游业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的程度如何?旅游业是否适合作为支柱产业?在哪些地区适合?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为认真贯彻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精神.针对我省不少地方旅游业发展与煤炭等产业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本着突出重点,解剖麻雀,指导全盘的原则和方法.山西省旅游局组织对宁武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一致感到宁武资源状况、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在全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宁武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产业涉及面很广,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产生新的产业要素和产业形态的过程。旅游业在内部推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产业融合的持续性发生机制,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赵浩兴 《旅游学刊》2003,18(1):18-21
根据对我国区域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选择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在很多地区存在着盲目性与不合理性。探讨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需要对符合国情的“旅游业”及“主导产业”有合适的概念界定,以及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潜力、优势及整体效益有相对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同时还需重视对被确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旅游业自身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对旅游产业生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辉  蔡溶 《旅游学刊》2002,17(2):73-79
本文在传统的旅游划分基础上进行功能和价值的扩展研究,对旅游的主要过程-旅游产业的生态内涵进行阐述,并阐明了生态效应如何构建新的环境行为,区别了旅游产业生态与生态旅游产业二者的概念,运用功用主义和伦理学思想建立与经济产业说相关的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生态学观点探讨了旅游产业生态过程对社会进程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估算2000~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的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测量旅游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幅度,旨在分析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论有三:第一,我国旅游产业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速成长,波动较大且存在地区差异;第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以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的省份中,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第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率主要集中在3%~8%,而拉动系数则保持在0.5至1.5个百分点之间。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产业地位衡量指标的若干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对如何衡量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做了较深入的思考 ,并具体分析了当前已提出的一些标准。本文认为 :旅游产业增加值是衡量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的科学标准 ;旅游生产总值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大旅游”对GDP的贡献 ;而旅游生产总值和旅游产业增加值的差额可反映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及其产业地位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旅游业及其产业地位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对旅游业的界定、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出境旅游的发展与旅游业产业地位、旅游业产业地位结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何建民 《旅游学刊》2011,26(5):30-39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如何加快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文章选择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对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四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1)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含义与带动要求;(2)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对位置与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3)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4)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对策。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成果不仅对上海,而且对全国各地如何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冯学钢  于秋阳 《旅游学刊》2006,21(12):13-16
创意产业的兴起推动了理念、智慧和科技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其动态性、艺术性、产业链效应和高附加值效应等特点,为其他相关产业注入了活力.旅游业中加入创意元素,会进一步增强其活动和产品的动态性和参与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创意产业的特点、品种形态和对旅游业的借鉴,探讨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业周期波动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匡林 《旅游学刊》2000,15(2):9-17
周期性波动是存在于任何经济中的一种常态,并体现于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固有运动。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在其发展历程中同样存在着周期波动。本文以分析世界旅游业周期增长为基础,重点研究了中国旅游业周期波动,并通过对比分析,对中国旅游业周期现象与世界旅游业周期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析。文章预测,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以微波化为主要特征的第5周期。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Canada,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late 1960s until today. The stud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over four decade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developments in Ontario.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legislation o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future industry leaders capable of sustaining and growing Canada's tourism industry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also reflect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Canada, the lack of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ourism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the loss of research talent to overseas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a paucity of past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this paper is perhaps the first concerted effort to chronicle the 40-year cumulative history of formal tourism education in Canada.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加上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基于中国学术立场和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总结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当代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以旅游法为核心的国家意志体系,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