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提出国际分工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及由此衍生的收入效应、关联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假说。采用20世纪80年代陆续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的15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同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外贸依存度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内最终消费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其经济含义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果过度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制造国地位,长期依靠商品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而随着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如果减少对商品贸易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来发展经济,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将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不可挡。与之相适应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业已拉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到产业调整的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将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对目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在新形势下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工贸易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已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广东省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本土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等措施,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5.
上海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定位的变化,不断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整个过程也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到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资源要素禀赋约束的日益加剧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上海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从而促进上海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伴随经济经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细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开始步入以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时期。市场容量的扩大、需求的多层次性、工资差距的变动以及“消费断层”的存在,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动机、投资方式还是投资类型方面均呈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周在泉 《商业时代》2007,(25):105-106
制造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现象。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武汉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引进国际制造业,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武汉承接国际制造业的区域环境和条件,提出了三大主要对策:在吸纳过程中,以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为保障;在产业发展上,以解决垂直分工为切入口;在空间布局上,按板块经济的模式来进行布局。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人才引进,提升资源利用,加强集聚管理,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路径进行分析,面对当前产业结构不科学、创新水平低等缺陷,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促使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国际市场》2012,(Z3):13-16,6
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十二五"期间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商业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0.
佘雪锋 《商业时代》2007,(25):31-33
国际分工已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与机制,探讨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原产地规则、加工增值率增长缓慢和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加工贸易战略调整的方向在于立足中国静态比较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努力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这必将对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将何去何从?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在新形势下国际分工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主要指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新疆将遵循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客观规律,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深化与周边国家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和大批跨国企业参与自身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优势互补,共享国际经济合作利益.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决定当代及未来国际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认识全球价值链的十大特点及其政策含义对于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创造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欧定余  刘娜 《商业研究》2002,(23):71-74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从生产的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转变。与之相适应,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主动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抢占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以求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争取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产业结构调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主要手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使我国经济逐渐向高层次、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分工链不断推进和升级,最终形成骨干行业完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我动态更新能力的产业体系。由鉴于此,本文首先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时期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发展时期,如何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趋利避害,提高我国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综合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在经济国际化加速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剖析了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和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较深入地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贸易壁垒不断削弱,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增加,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打破了国际间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在解释这种新型的分工时相当乏力.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产生了分离,并且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如何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和国际竞争调整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参与国际利益分配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经济的落后根源于青海省县域经济的落后。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其原因及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发展县域经济,除需在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培育特色经济等内生变量上下功夫外,政府要加强财政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切实解决县级财政困难;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