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下岗、分流、再就业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敢闯、敢试、敢碰硬,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下岗分流职工心态──坚信中有忧虑。大多数职工对进行分离分流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减人增效的态度是积极的。许多职工认为减员分流的措施势在必行,否则企业生存和发展就没有出路。也有相当数量的职工对下岗分流能否取得成效感到茫然。有的职工认为,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冗员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一线与二、三线比例失调是主要的,减员分流重…  相似文献   

2.
改革国有企业的核心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大量富余人员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标准衡量,全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大约在3000万左右,因此,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已是一种大事所趋。但是,国有企业在分流富余人员上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做“减法”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减的同时,有效地做好“加法”。企业在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方面,应当勇挑重担,多动脑筋,联手行动,妥善处理,多做贡献。这不仅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职工,而且也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各地实践经验来看,以下的分流思路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即以“精简、…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概况1.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所遇到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资产重组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当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在不断增加,有国家的大气候因素存在,但也有各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有的企业是生产技术和设...  相似文献   

4.
“下岗分流”应做到“五不”严金宗当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企业职工“下岗分流”逐渐增多的...  相似文献   

5.
<正> 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是搞好国有企业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下岗分流中,虽然一部分职工收入减少,生活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国家的宏观形势和下岗分流的决策还是理解的,支持的。然而,个别企业领导干部在职工下岗分流中的不廉洁现象,却  相似文献   

6.
2000年,武钢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武钢2000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工作,解决好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武钢改革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与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为了便于各单位、各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现就与此项改革相关的政策与认识问题,从三个方面分述如下: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武钢2000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有哪些要求?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帮助  相似文献   

7.
下岗分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步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项工作,须布了一系列规定,为下岗分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在实践中,不少单位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但是,也有一些单位的下岗分流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走入误区、不能自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1.以"权"定岗。领导搞"一言堂",想让谁下岗谁就下岗,想让谁上岗谁就上岗。  相似文献   

8.
从日前情况看,人们对改革特别是下岗分流的种种疑惑和错误理解,已逐步升格为阻碍改革推进的顽固的“人的障碍”。因此,在下岗分流的改革教育中,找们要着重引导职工走出五个思想误区:第一,走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下岗分流就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的误区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部分职工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偏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而在新的条件下,遇到新的问题又“回潮”。走出这个认识误区,至少要引导职工从两个层次进行思考:第一个层次,下岗分流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第二个层次,人员过多“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  相似文献   

9.
大事要论     
再就业工作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职工下岗现象并不是企业改革造成的,而是经济建设和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就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能不能在三年内力争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摆脱困境的目标,关键在再就业工作。搞不好,要引起社会动乱,大局不稳。下岗分流减人增效不动摇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下岗分流、减人增效,毫不动摇。股份制可以搞,如果工资都发不出去,怎么参…  相似文献   

10.
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着职工的心,需要精心组织,缜密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混乱,阻碍企业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为了推动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中原油田采取了一系列的除“压”减“震”措施。首先是更新观念,营造再就业的良好氛围。油田通过...  相似文献   

11.
减人增效,下岗分流,是当前企业改革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企业扭亏增盈,提高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由子下岗人员与生产一线满负荷工作的职工收入档次拉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利益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下岗职工通常是指离开原工作岗位,但仍在原企业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下岗职工是否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键是看下岗后大多数能否重新找到工作或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各地通过退养、转岗、自谋职业等方式对下岗职工进行分流和促进就业,约有70%的下岗职工得到安置或重新就业,但仍有30%左右没有工作。因此,下岗职工再就业依然形势严峻。一、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不上。职工下岗后,在原企业的工龄怎样计算,这段时间积累的退休养老待遇将来如何兑现,谁来养老,这是中年职工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下岗职工合理…  相似文献   

13.
产权制度改革,产品结构调整,免不了要做到人员分流,部分职工下岗。对此,多数企业都能以认真的态度,负责的精神,谨慎的做法,做到合理地分流,有计划地下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职工下岗的分流中,操作不规范,既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又伤害了职工的感情,应当引起重视。一足下岗下指标。某些主管部门和机关仍以计划经济时期的“婆婆”自居,干涉企业的改制。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法,既不了解企业的情况,也不征求企业的意见,直接下达企业职工下岗指标。这家企业下100,那家企业走SOo红头文件,“圣命”难违,…  相似文献   

14.
八一二厂1997年下岗分流688人,1998年又下岗分流400人。厂党委、行政领导非常重视富余职工分流和下岗再就业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再就业措施,截至1999年2月底,滞留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人数为252人。由于我厂远离大城市,下岗人数又多,故再就业压力很大。我们采取以下办法实现再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后遗症,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多,包袱重,效益低的通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石化企业也暴露出了人员多,包袱重等问题。于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下岗也好,减员也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减员好比泄洪,没有蓄水池,...  相似文献   

16.
半站 《中国石化》1999,(2):30-30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把企业富余人员减下来而又不简单地推向社会,使“无情”的下岗得到“有情”的操作,确实需要有关部门或单位动脑筋,想办法,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借鉴一些单位的成功经验,在具体操作中将...  相似文献   

17.
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在全国各施工企业逐步进行。但从实施情况看,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从全社会的总体情况看、施工企业减员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受到其他行业下岗分流人员“重新就业”的冲击。由于减员和下岗分流是全社会都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攻坚阶段重要战役和重要战略部署,在国有企业全面展开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已成为全党、全国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关注的改革命题。一、必须从国有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企业进入市场后竞争的不断加剧,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机构臃肿、人员过剩、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负担过重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职工下岗分流已经成为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人面对下岗,或无所适从,或牢骚满腹,或等待观望,或破罐子破摔。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个难题。解决好这个难题,不仅是企业、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效益,求得生存和新的发展的需要。怎样才能解决好这道难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一、煤炭企业下岗分流和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原煤炭部党组早在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以煤为本、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方针,国有重点煤矿系统相继开展了减人提效、下岗分流与发展多经三产,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三条线管理”,扭亏增盈工作,几年来减人提效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