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中开发区高渗透率油层与低渗透率油层平面上相间分布、纵向上交错发育的特点,由于油层性质差异较大,注聚开发过程不同性质油层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注聚参数才能使各类油层都得到充分的动用。中区西部"两三结合"分期分质工业性试验区就是采用的分质分压注聚管柱,实现同一口注入井不同性质的油层注入不同分子量的注聚参数,共实施18口井,实施分质分压注入后1个月就取得13口中心采出井含水下降1.1个百分点,平均单井日产油量上升0.4t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萍 《价值工程》2010,29(24):226-226
对A块二类油层2009年2月改注聚表剂以来,注入井、采出井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改注聚表剂以来,注入井注入压力、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粘度、视吸水指数等参数的变化,得出结论认为:应加大注入井措施力度的同时,调整注入井注入参数,加强聚表剂注入;针对采出井采液指数下降、供液不足及沉没度低的井增多的情况,应及时调整机采参数,对采出井薄差油层压裂改造,以提高注聚效果。  相似文献   

3.
朱琦 《科技与企业》2013,(13):240-241
本文通过对北三东西块注聚合物开发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区块聚驱见效特征:见效时间早,最低点时,含水下降幅度小;产液能力低,下降幅度大;注入压力高、注入速度低;受平面及层间矛盾影响,区块见效不均衡。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储层发育较差、注采井连通差,局部聚驱控制程度低;初期注抗盐和高分子聚合物,油层适应性差;地层压力高,地层能量得不到释放等几方面。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杏四~六面积区块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开采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同时聚合物驱替结束后仍有大量聚合物溶液滞留地下,如何继续提高后续水驱阶段采收率是该区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对注采井采取不同类型的调整试验,探索区块后续水驱开发阶段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为指导油田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少数由于注入压力高,而完不成配注的注聚井,为了保证整个区块的地层压力、注采平衡,维持油田的稳产。实施局部增压注聚技术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显著降低注聚单耗,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本文就对注聚地面工艺配套技术进行分析而且提出相应技术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单六西单元位于单六块西部,近年来在高含水老区立足治水,长停井扶停,挖掘层内、层间及平面潜力.本文主要根据该区块油井历周生产情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摸排高含水停产井,采取大修、防砂扶停及转周扶停等措施,实施层内挖潜,挖潜层内剩余油.通过对该区块目前现状的分析和总结,结合今年的主要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加深了对该区块的认识,并提出了下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兰正升  王建博  王鹏 《价值工程》2011,30(27):40-40
本文主要研究了无土相钙聚磺钻井液体系在川渝区块的适用性,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聚磺体系在三高区块粘切高,脱气困难,抑制性差,固井抗污染能力低,重浆沉淀等问题,为钻井提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输油管线停输及停输再启动工况下运行参数的分析,研究输油管线在停输及停输再启动工况下的温度、压力分布规律,进而可确定管线不同输量下的安全停输时间及不同停输时间下的最小允许输量。  相似文献   

9.
注聚剖面组合测井仪是一种能测量自然伽马、流量、井温、压力和磁性定位的多参数仪器。这种仪器是由遥测短节、同位素释放器及伽马测量短节等组成,是一种既能测量注聚井的分层段注入量,也能连续测量注聚剖面曲线的仪器,所测资料能对各层段进行细分。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新型注聚剖面测井仪的结构、技术指标、测井原理、电路设计、现场施工和仪器特点。同时结合测井实例,对注聚剖面测井仪分层段注聚量和注聚剖面曲线的测试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濮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了高含水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提出了分类油藏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在重组、建立、恢复注采井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层间调整挖潜,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使水驱采收率得到了提高,水驱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如何挖掘不同类型剩余油潜力,是双高油藏(即"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整体调驱工艺可有效地实现油层深部液流转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改善主力油层层内、平面见效状况,同时封堵高渗透层段,启动非主力油层,达到控水増油的效果。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在整体调驱方案设计、方案调整、效果研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间东营油藏为例,介绍整体调驱油藏如何进行动态监测部署、如何运用动态监测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为其他油藏整体调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南六区东部三元复合驱内水驱采出井含聚浓度较高现状的阐述,结合对水驱井实施封堵后的效果分析,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的特点,证明了封堵工作对于三元复合驱开采的重要性。随着南六区东部三元复合驱的不断开采,三元液对水驱油层的渗透污染日益严重,迫切地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及时跟踪、并且适时采取治理措施,确保三元驱开采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区块油层渗透率低、注入困难、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提高采油速度为主要目的,开展现场试验,在剩余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转注、补孔、压裂、细分调整等技术手段,采取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对现有井网进行综合利用,努力搞好低产低注井、高含水井的调整挖潜,从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总结出了一套井网综合利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该区块的采油速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该区块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将甲基丙烯酸、甲氧基聚乙二醇、磺酸单体进行水溶液聚合,合成了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本文对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浓度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肃 《价值工程》2014,(16):316-317
塔河4区奥陶系油藏是以发育大规模溶洞为主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2005年开展注水开发以来,稳定见效期5-6年。2011年开始注水效果变差,注采井组水窜严重,递减明显加大。本文针对注水效果变差的现状,从周期注水机理入手,总结了周期注水参数优化、不同缝洞及注采连通关系周期注水方法,周期注水有效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某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二类油层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中,其次分布在有效厚度小于1.0m的砂体中,主要分为厚层顶部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加蓬G4-188区块是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加蓬分公司在加蓬投资的一个区块,其中的SAWZ工区已经完钻了10口井,除SAWZ-7井因未发现工业油气,进行填井外,其他9口井均发现了工业油气资源,但是该区块的油层尾管的固井质量问题,给后期各种综合测试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文章综合了该区块前10口井的固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对未来该区块的固井施工提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陆上老油田开发的持续,综合含水较高,油气产量下降难以避免,以聚合物驱油为代表的三次采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有的可采储量预测多基于天然能量开发或者注水开发所进行的,而注聚合物驱替在机理上与常用的注水开发有着较大的不同,注聚合物后的新增储量需要重新评价。文章应用动态资料,从驱替特征曲线特征研究入手,建立了不同渗透率级差、不同聚驱控制程度、不同聚合物用量、不同聚合物粘度与原油粘度比情况下注聚机理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得到的非均质油藏注聚后驱替特征曲线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已经结束注聚区块注聚增加可采储量递推校正,以得出注聚合物新增可采储量的预测方法,并对聚驱控制程度、聚合物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精度较高,效果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孤岛油田Ⅱ类注聚油藏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油稠的特点,运用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油藏进行精细地质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注采关系,加大低液井治理力度,强化提液引效,控制窜聚,逐步形成了适应该类油藏注聚综合注采调整技术,实施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王曦 《价值工程》2015,(11):64-65
本文以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为例,对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机理进行分析,开展高浓度注聚室内实验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高浓度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选提出建议,注入速度、聚合物用量、高浓度注聚配产配注方面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