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的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一直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二级经济中心城市,使得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梯度差.本文基于城市引力模型,计算河北省各市与京津地区的城市引力值的大小,按城市引力值的大小,对河北省各个城市进行排序,形成不同的城市层级.然后针对不同引力、不同层级的城市给出产业政策或经济政策方面的建议,最终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行政层级视角出发,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27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运用Cox风险模型分析集聚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排序效应三种机制对本地企业存续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高行政层级城市的企业存续风险较低,高行政层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显著降低了企业存续风险,城市行政层级的排序效应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高行政层级城市的存续风险更低,存续期更长,且高行政层级城市并不排斥小型企业发展。上述研究为客观评估城市行政层级对企业存续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品牌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区域视角成为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品牌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其尚处于发轫阶段;继而完善了城市旅游品牌属性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为目标区域对密切相关的城市旅游品牌间的区域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提炼了不同层级城市旅游品牌的竞争合作关系,并提出了区域城市旅游品牌联合发展的策略.最后,针对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竞争力提升,本文构建了较具参考价值的可因循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日本城市批发流通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城市的层级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心部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日益发达,并导致城市批发流通系统功能在空间上的分离,即批发流通中的信息与交易功能逐渐向城市中心部转移,物流功能逐渐向城市外部转移。同时,主要具有交易与信息功能的企业总部逐渐向大城市集中,而主要具有物流功能的企业分支机构逐渐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分散,从而使城市与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城市圈(群)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和载体,其经济的繁荣和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尺度,城市圈(群)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推动力。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实力不足,是中部地区经济区位弱化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市聚集效应不足,限制了带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双向辐射能力。中部崛起首先要中部城市经济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舟山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为例,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三级层级系统,并对每一层级的合作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城市引力模型,结合京津冀区域物流体系特征,构建了轴辐式区域物流网络。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物流可以构建为"四轴九辐"的网络结构,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作为轴心城市,其他九个城市作为辐心城市,各自所辖县市作为腹地,辐心城市物流经过轴心城市集散实现区域内以及与区域外的货物流通。结合轴心城市物流现状和未来功能定位,从轴心城市未来物流建设、城市间物流设施规划建设、区域子物流网络构建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会展是城市的“名片”,其国际化建设能促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对推动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诸多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正积极在中西部重要城市布点,国内外重大会展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已现端倪,各城市间对重大会展的争夺日趋激烈。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将会展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努力抢占区域乃至全国会展经济发展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区域物流系统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物流枢纽节点构成的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城市的经济分工差异和产业组织层次性,决定了物流枢纽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功能和作用有所不同,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需要合理确定枢纽节点的层次。本文采用灰色聚类的方法并结合Delphi法,通过确定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对区域性物流节点进行灰色聚类分析,将节点分为重要物流枢纽、次级物流枢纽和一般物流节点三个层次,并对湖北省的区域物流枢纽进行了实际分类。该方法在理论上比较严谨,计算较为简单并易于操作,对在区域物流规划和物流系统建设中确定不同层级的物流枢纽城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贸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商贸中心是商贸企业和商贸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商贸中心建设是培育和提升我国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区域辐射当量的战略举措之一。为此,本文在阐述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贸中心的层级状况和发展特点,总结了我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州区商贸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方向。本文在运用S W O T分析法对通州商贸业的发展进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特色商贸、推进电子商务、打造总部经济、加强产业融合、引进优秀人才、提升品牌层级、发展连锁经营战略,从而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提高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枣庄市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首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为考察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效果,本文以2008—2018年为考察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期内,枣庄市各区(市)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取得良好成效,具体来说,滕州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经济总量和整体竞争力居全市首位;高新区依托国家开发区政策优势和交通优势,在互联网和大数据领域取得突破,以数字经济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台儿庄区以运河古城开发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由“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型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新路子。最后,对枣庄市深化城市转型、提升区域竞争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以及知识经济的冲击,与以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减少层级,扩大幅度。强化中心,合理布局,打造新型行政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郝丽丽 《商业科技》2014,(19):154-15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首都经济圈各城市地域相连,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相互依存度较高,秦皇岛作为首都经济文化圈中重要的港口城市和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探析秦皇岛市在“首都文化圈”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并探索加强首都圈科技文化交流合作,构建城市自身文化品牌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尚莉 《中国市场》2014,(50):116-119
国际上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46是合理的,城市房价收入比超出这一合理区间则有产生房地产泡沫的趋势,房地产市场也将处于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但是,考虑到我国城市划分的特殊背景,在这一指标的运用上要慎重对待。本文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所属的行政层级来考虑房价收入比指标,认为房价收入比在衡量我国不同行政层级城市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程度时并不完全适用,不同的行政层级城市其具体情况不同,在运用这一指标时要根据其所属行政层级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必要时也要引入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共生、共赢"的竞合关系对于区域旅游尤为重要,从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来说,明确区域旅游层级增长极网络是提高区域旅游吸引力,实现旅游个体或旅游组织经济效益提高和规膜扩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以上所述,本文以层级增长极网络理论开发模式为前提,提出了三级模式的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构想,并由鄱阳湖经济区的国家级景区的收入及收入增长率的特点总结出了"133阵形"层级增长极网络,以促进环鄱阳湖经济区的生态旅游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体育与城市影响力营销 城市影响力营销,是场所营销的一种最具现实意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城市在区域、国家甚至是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优势和劣势来确定城市的目标市场,把城市整体作为产品对外推销,以此吸引城市消费者并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就称为城市影响力营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百度指数数据,从信息流视角对江西省11个城市的信息流变化、城市网络层级、城市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6—2018年江西省城市信息流总量均呈增长趋势,各城市之间信息交流日益紧密;城市网络层级分别呈现"1+4+6"和"1+7+3"三级分布,南昌为"单核"的态势和非均衡化特征;城市网络骨架不变,都是以南昌为支撑点的极核式格局,城市网络主干密度增加,抚州和吉安与其他城市的信息流联系加强了,城市网络非均衡化态势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战略的定性,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初见成效。环北京、环天津各城市不管在哪里都想扯上国家战略这杆大旗。作为距离首都最近的燕郊,无疑占据了一体化发展的最先机。作为房地产开发从业人员来讲,我个人看到的是燕郊将成为北京产业外溢的承接第一站、优化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转运站、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的绿化站。产业从人人员外溢,带来的必然是对燕郊品质生活的更高层级的追求,综合来讲,就是燕郊居住品质的前无古人化-做突破以往的高品质产品。  相似文献   

20.
次中心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比较完善的基础措施,在其所辖地区(次区域)内扮演着经济枢纽的作用,同时在整个区域内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城市。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经济容纳力,促进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开拓经济腹地和推动区域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