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获得金融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亚 《国际融资》2009,(7):48-5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障碍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瓶颈,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瓶颈问题尤显突出。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走出去",迈出金融障碍的困境,获得金融支持呢,且看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日臻成熟。合理完善的对外投资政策是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保障,政府应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贯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课题;而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对外投资,使“走出去”的企业迅速壮大。文章从加快“走出去”的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保护制度、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化经营等七个方面就建立和完善“走出去”金融外汇支持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快速、持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成为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云南省自2005年以来实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政策,有力的促进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力度,加快了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步伐。结合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优势加强滇新金融合作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对云南省企业走出去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CAFTA的启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企业应借此机会加快走向东盟国家的步伐,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对"走出去"的背景以及金融支持的力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后发现中国现在仍处于对外投资不足,金融未有效支撑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局势。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对外投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到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走出去"铺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CAFTA的启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企业应借此机会加快走向东盟国家的步伐,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对"走出去"的背景以及金融支持的力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后发现中国现在仍处于对外投资不足,金融未有效支撑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局势。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对外投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到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走出去"铺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CAFTA的启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企业应借此机会加快走向东盟国家的步伐,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对"走出去"的背景以及金融支持的力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后发现中国现在仍处于对外投资不足,金融未有效支撑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局势.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对外投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到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走出去"铺路.  相似文献   

8.
过去十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在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业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我国农业企业的“走出去”受到三方面制约:在投资环境方面,对外投资的农业企业面临东道国农业保护政策严格、自然禀赋差异、营商环境较差、国际舆论压力较大等问题;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在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协调、科技创新支持、金融财税支持等政策上存在不足;在企业经营方面,我国农业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投资实力较弱、风险处置被动等因素也制约了企业的对外投资。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总结了日韩两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成功经验,并就我国农业“走出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群 《福建金融》2006,(6):9-11
中国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金融在“走出去”的主题下积极支持企业,实现企业与金融双赢。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并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支持境外投资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大规模产业整合为中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良机。通过对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SWOT分析,从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质量和水平、打造自主国际生产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型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进一步完善政策和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言。  相似文献   

11.
辛华 《金融会计》2012,(3):26-32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指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处于"走出去"的关键时期。为探索中国银行业如何在十二五"走出去"战略中把握先机,及时地开展产品创新,成为企业顺利"走出去"的强有力支撑,通过开展对政策制定者、外资银行、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以及国内外金融中介组织的访谈调研及桌面研究,本文总结分析了"走出去"战略所带来的政策激励,以及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并提出了银行在"走出去"大背景下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方向,旨在为中国银行业开展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日渐加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构建有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支持企业走出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金融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日渐加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构建有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支持企业“走出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金融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走出去”的金融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外投资的外汇来源、政策许可,也有境外筹资的金融支持、目的地的融资环境和外汇政策等。本文结合有关政策解读,就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建议。企业境外间接投资问题1、境外间接投资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境外直接投资一般来说所需时间长、过程复杂,还会受到非经济因  相似文献   

15.
《福建金融》2007,(12):10-12
企业"走出去"战略是经济研究领域中一项具有前沿创新性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对此,本文结合福建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现状,阐释企业"走出去"对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功能、外汇管理、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推进"走出去"战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贯彻“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境内机构对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5年8月下发了《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汇发[2005161号,以下简称《通知》),简化了银行为我国境内机构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和参股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管理手续,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后续金融支持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7.
栗亮 《新金融》2015,(3):38-4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3年开始真正起步,迄今为止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企业"走出去"逐渐步入从商品、产能输出为主向技术、资本输出为主的过渡阶段。从战略意义上来讲,企业"走出去"的动机已经从"替代出口"向化解"产能过剩"、支持"产业升级"的方向转变,未来对海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应该有所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迅猛,对外工程承包发展迅速,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2011年,哈尔滨市对外投资企业12家,投资金额2.09亿美元。随着"走出去"企业的增加,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加强"走出去"企业税收管理与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将日益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效应,尤其是对我国出口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需要多方努力来解决,尤其是要加快金融业改革步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辛斌 《国际融资》2009,(7):58-60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称"中国信保")贯彻国家一系列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政策,积极支持中央企业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海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不仅加快了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且为中央企业提供了一个防范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有效手段。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散去,央企"走出去"的风险有哪些变化?中央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就此,《国际融资》专访了中国信保项目险管理部总经理谭健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