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我国基本国情需要对农村土地坚持和完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包括城市郊区,下同)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制度受到质疑:有的提出取消集体所有制,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有的提出取消集体所有制,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全面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收入。但是近几年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经济制度是制约农民增收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要以制度创新,克服和消除二元化制度约束,统筹城乡制度,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而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塑造农民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市场和开放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现代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铜仁市碧江区推进村民自治的情况,重点查看了农村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协调演进,同时,关注农村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的教育程度、农民的作用、作用的方式与效果.在调研村民自治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其与村民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本文实证支持三者协同发展存在可能性,并尝试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尽管国家义务教育法可以保证大部分农村适龄孩子能够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义务教育之外,农村教育仍然是农民的一种投资行为。在目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村教育的主体。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农民对现行教育态度并采取切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实现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拓宽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渠道,健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7.
制度创新与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全面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收入。但是近几年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经济制度不完善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以制度创新克服、消除制度性因素的约束,对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淑萍 《北方经济》2006,(10):37-39
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难解之题。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靠生产力发展,二靠生产关系调整。而作为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9.
按照中央的部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变、耕地数量保持不变以及农民利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可以给地方政府以自主改革创新空间。地方政府如何利用中央的放权思路,真正实现改革创新,应该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道义小农假设的合理性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从理论上识别农民的个体偏好,从而研究制约农民致富意识的制度和环境条件是实现这一工程的前提。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是解决非农就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因素的贡献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正林 《改革》2007,(11):49-54
基于197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地区差异与农业增长进行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作用显著,土地产权制度、价格制度、财税制度变迁通过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来影响农业增长。同时,各地区中影响农业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农业增长的要素贡献度存在差异。可从加强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入手,结合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寻找制度创新和地区特色的结合点来促进农业稳步增长.缩小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家庭承包经营,作为我国农村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也应与时俱进,加以不断完善,对其赋予新的内涵。创新发展。最近,我们带着这个思考,到沙溪镇松南村对农民合作经济进行调研,使人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根植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既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完善.机制的创新.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又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以来,或因政权变更、或因现代化建设,农村土地资源的占有使用支配等发生变化,附着在其上的观念也发生变化:被剥夺意识强化、宿命等传统意识逐渐淡化和稀释、阶级意识填补了传统意识稀释而留下的空间、工业观念深入人心、传统小农意识之壳中不断增添新内容。而有些制度则没有改变或虽改变却承载的意识不变,附着其上的观念则变化不大:宗族意识、均平意识、宿命意识、循环意识、贵土贱农意识等仍然存在。农民观念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民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的现代化。不触动农民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被思想运动清除掉而成为历史的东西将会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4.
龚云 《中国集体经济》2014,(33):I0001-I0001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成败,也关系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否得到坚持,关系到农民共同富裕能否实现。20世纪5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合作化改造,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前苏联的经验和认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亿万农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过程。尽管合作化的步骤上存在过快、过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创业的主体。调查显示,浙江78.2%的中小企业是由农民创办的。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拓宽农村的创业门路,是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富民的关键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公有制经济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国有经济,一是集体经济,两在国民经济中共同组成主体地位。因此,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就成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该文应用制度均衡的一般理论,分析了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构性供给短缺的表现及原因:在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构中,无论是产权制度、还是微观组织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都存在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状况。提出打破政府的“非农偏好”与“以农补工”的意识刚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由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共同分摊制度创新成本,建立有效的制度需求表达机制的创新策略;应从旧体制的修补转向新体制构建,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从单项制度改革转向结构整体优化变革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由结构性短缺向制度均衡转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有“发展是硬道理”的思维,在思想上常抓不懈。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和根本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成农民发展创业,才能焕发新农村建设活力。农民发展创业,需要激发农民的创业意识,专业协会的积极助动,部门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党组织工作角色的转换,在全农村激涌创业的主流意识,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经济制度作为基本的生产关系范畴,其创新和变迁是一个永续的过程。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均衡局面,本质上是旧制度新制度的短暂的相对的“均衡”。当生产力水平发生变化之后,这种“均衡”就会被打破;新制度替换旧制度势在必然。我国农村以“均地”为内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是卓越的。但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之后,其制度缺陷又是明白无误的,不只是农村生产力,而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正在迫切地呼唤农村经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春荣  黄燕 《南方经济》2005,(11):62-64
作为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随农村经济发展愈演愈烈。妇女土地权益既与乡村社会特有的制度安排,也与目前实施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特有的制度是建立在保护男性、保护世居者权益、忽视、歧视女性权益基础上的,目前实施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传承了农村一些传统制度中延续的忽视女性权益的基本脉络。农村妇女权益保障成为被社会公平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