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圣奇 《湖南经济》2001,(12):62-6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自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钩由人民银行直接监管以来,以信贷扶持“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主渠道,特别是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政府工具,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有效地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信贷支农的具体效果如何?制约农贷使用的症结何在?为此,我们对湖南省溆浦县人行、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自1999年支农再贷款发放以来,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强劲,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提升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通过对某地级市(以下简称某市)农村信用社五年间(1999-2003年)使用支农再贷款效益、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揭示支农再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关联度和互动关系,研究实现三共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民银行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3年,全国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控制支农再贷款增量,防止挤占挪用支农再贷款,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信贷工作的主旋律.对此,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不太理解,并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正确认识支农再贷款的性质,合规有效使用支农再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支农再贷款覆盖面低下。要求县级人民银行必须加强支农再贷款的监管。有效合理的使用好支农再贷款,从而有效支持农民生产与经营,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5.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性质作用及效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是国家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信用社临时性资金不足而投放的贷款。要正确认识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性质;科学看待支农再贷款的积极作用;全面分析支农再贷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刘松亭  董志银 《黑河学刊》2003,(3):41-42,45
农村撤乡并镇后,黑河市的一些边远山区变成了信贷(网点)盲区;国营农(林)场深化改革后,下岗种地人员增加。面对机构撤并和国营农业改革的新形势,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信贷盲区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增加贷款规模,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三农”的要求和黑河市农业特点,灵活确定支农再贷款支持的对象;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监管力度,确保支农再贷款安全、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7.
李明其 《现代乡镇》2012,(10):60-68
服务“三农”目标尚未根本实现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按照其政策设计初衷,应立足于农村,服务于“三农”,保证资金在农村内部循环。但支农贷款的特殊性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8.
张红江 《发展》2005,(10):87-87
支农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三农”而出台的一项金融政策,是货币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配套度较高的特种贷款。近几年来支农再贷款的合规使用对支持甘肃武威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200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12亿元,其中用于种植业56400万元,养殖业42000万元,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21600万元,分别占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额的47%、35%和18%,促进了以荣华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加工为龙头的玉米产业链和以黄羊面粉集团120万吨优质小麦加工为龙头的面粉产业链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近四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农业信贷投入减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信用社实施了支农再贷款的信贷政策,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用,不仅扭转了农业投入减少的趋势,同时对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推进……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随着支农再贷款使用效应和支撑作用的显现和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农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日趋旺盛,县乡政府对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希望得到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支持的迫切心情也与日俱增。今年2月底3月初,由我中支货币信贷与统计科和市信合办组织的全市支农资金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汇总后,全市共需资金17亿元,信用社自筹5亿元,缺口12亿元。近期,辖市7个县区政府都向农村信用社提出了支农要求,7个农村信用联社,共向我中支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10亿元,这一切给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倒逼机制。一是来自各级政府的。二是来自农  相似文献   

11.
8月27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消息称,央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按照要求,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应低于该金融机构其他同期限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相似文献   

12.
刍议我国当前的支农再贷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腾 《特区经济》2009,(9):176-177
我国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目的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其目前的制度设计缺陷制约了实施效果的实现。基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特性,在长期内,应逐步取消支农再贷款政策;短期内,应有针对性地完善该政策。  相似文献   

13.
顾振武  杨恒凡 《发展》2004,(7):56-57
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力增加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放力度,再贷款余额逐年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使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持了农村金融和经济社会的稳定。但是,也应看到再贷款投入量过大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基层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居安思危,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宁夏辖区支农再贷款的持续运用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信贷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宁夏辖区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和管理着手,对支农再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关注,以分析和评估支农再贷款在引导"三农"信贷投放和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更好地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发展迟缓、深入农村服务三农不够等新问题。该文从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现阶段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以期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发挥政策性支农作用这一本质问题上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6.
马庆廉  沈成华 《发展》2007,(2):91-92
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下,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经营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再贷款支农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考验.  相似文献   

17.
正8月27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消息称,央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按照要求,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  相似文献   

18.
人民银行总行在多家金融机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支持“三农”(农村、农业、农民)这块阵地指定给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与自身发展的重点。那么,究竟怎样做好支持“三农”工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利用好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顾名思义就是人民银行利用国家给信用社用于支持“三农”的信贷资金。这种贷款的利率与支持“三农”贷款的利差一般在月息4厘多,这就意味着国家已让利于农村信用社,如果按100万元进行计算,年收入近5万元。这样的再贷款如果能多争取一些的话,对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对拆借资金…  相似文献   

19.
潘稔  崔冉 《广西经济》2011,(11):53-55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廖昊萌 《中国经贸》2014,(21):154-155
本文介绍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情况、经营情况和主要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村镇银行8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差异化定位、特色金融服务、软信息处理优势、政府资金政策支持、控股公司集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村镇银行更好地“支农支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