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苗池中有几种水生动物和藻类对鱼苗危害很大,在渔业生产过程中除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外,还应根据不同对象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鱼苗正常生长。该防治法用于春繁、秋繁鱼苗生产,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甲虫。甲虫种类较多,其中较大型的体长达40毫米,常在水边泥土内筑巢栖息,白天隐居于巢内,夜晚或黄昏活动觅食,常捕食大量鱼苗。其防治方法是: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克溶水全池泼洒。2、龙虾。龙虾是一种分布很广、繁殖极快的杂食性虾类,在鱼苗池中大量繁殖时既伤害鱼苗又吞食大量鱼苗,危害特别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发…  相似文献   

2.
<正> 1、鱼苗放养前的准备发塘池面积一般为1300—2000m~2;水深1.5m左右,排注水方便,水质良好,池周无杂草,每667m~2用125—150kg 生石灰消毒。鱼苗下塘前一星期先注水50cm,每667m~2施发酵人畜粪250—400kg。一星期后水色呈淡黄色或淡油绿色,表示已是轮虫高峰期,这是鱼苗下塘的适口饵料。如因故鱼苗未到,可用1ppm 敌百虫(晶体)全池泼洒,杀死大型浮游  相似文献   

3.
<正> 三、乌鳢的苗种培育 1、池塘培育苗种 (1)池塘选择:苗种池宜小,面积以300-667m~2、水深1.0-1.2m为宜。鱼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消毒,并培肥水质。 (2)放苗密度:每667m~2放养1cm的乌鳢苗5-8万尾,放养应为相同规格的同批苗,个体大小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4.
一、池塘条件鱼苗培育池面积1000—1500m2,水深1—1.2m,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鱼种培育池面积以2000—3500m2,水深1.5—2m为宜。要求池底平坦,池埂坚固不漏水,水源条件好。进排水口安装过滤和防逃网。二、鱼苗培育清池培水鱼苗下池前30d排干池水,清除池塘杂草和过多淤泥,让池底充分曝晒。放苗前10—15d,保持池水深6—10cm,用生石灰100kg/667m2消毒。放养前5—7d,注水深60—70cm,每667m2水面施发酵好的鸡粪、牛粪、猪粪等有机肥300—400kg、过磷酸钙10kg,以培肥水质,为鱼苗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适口饵料。鱼苗放养选择晴天投放,放养密…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养鱼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用一些土方法防治鱼病,具有花钱少,容易找,效果极好的特点,现介绍如下:一、草鱼肠炎病。①烟叶:每667m~2水深1m,用烟叶0.5Kg 与发酵的兔粪10~15kg,拌匀后撒施,并可治烂鳃、赤皮病等;②大蒜头:每100kg 鱼用大蒜头0.5kg,捣碎后与饵料拌和,连喂3天;③韭菜:每667m~2水面可用韭菜2.5kg,切  相似文献   

6.
<正> 三、成虾养殖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1334—3335m~2为宜,池底要求平坦、少淤泥、泥沙比例1∶1,池坡25—30度,水深1.0—1.5m,水源充足良好,注排水方便,四周池埂建防逃设施,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75—150kg/667m~2清塘诮毒,并施入人畜粪150—200kg/667m~2,以培育浮游生物,供虾食用。2、隐蔽物设置水面栽种水葫芦等水草,占水面的1/3,  相似文献   

7.
<正> 鱼池中的青苔,又称青泥苔,是丝状绿藻的总称。它消耗鱼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使池水变瘦。当鱼苗游入青苔中时,往往会被乱丝缠死。 杀灭鱼池中的青苔,最好能在鱼苗放养前进行。对于塘清淤的鱼池,可在池中留7—10cm深的水,并在池底各处挖掘若干个小潭。每亩水面用50—75kg生石灰,分撒于小潭中用水化开,不等冷却,立即向四周泼洒。带水清塘的鱼池,可按每亩水面水深1m用生石灰放入箩筐里,用小船或用其他方  相似文献   

8.
<正> 一、鱼池准备 苗种培育池分别为鱼苗池和鱼种池。鱼苗池为水泥地,面积50—100m~2,水深1m;鱼种池面积200—500m~2,水深1.8m。池壁光滑、平整、不漏水,池底降坡2%左右。成鱼池面积667—4000m~2,水深2m左右,池内设面积0.25—0.4m~2的饵料台5—10个,安装增氧机。要求进排水方便,水源清新无污染,通常用湖泊、水库、溪河等地表水为好。鱼苗、鱼种投放前半  相似文献   

9.
<正>鱼塘敌害对渔业生产影响很大,如防治不及时,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一、水蜈蚣。水蜈蚣是龙虱的幼虫,又叫水夹子,5月~6月大量繁殖,对鱼苗危害很大,1只水蜈蚣一夜间能夹食10尾~20尾鱼苗。防治方法:1、生石灰清塘;2、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溶液,每立方米池水0.5g为宜;3、灯光诱杀,即用竹、木搭成方形或三角形框,框内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应用。 1、放养前水体消毒放养前带水消毒,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化水后泼洒全池,7—10天后放鱼。 2、促进虾、蟹脱壳在虾、蟹脱壳前1周,每立方米1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可有利虾、蟹脱壳。 3、防治疾病 鱼类养殖,每半个月1次,每立方米水面用生石灰15—22.5克化水后全池泼洒,水质差的,用生石灰22—30克。泛池,开始时每立方米水面7.5—10克,化水后全池泼洒,预防白头  相似文献   

11.
食盐具有取材方便的优点,用食盐防治鱼病,无毒副作用,能显著降低养殖成本。现将用食盐防治鱼病的技术简述如下。一、泼洒。每100kg生石灰加食盐2.5kg,用水化开后全池泼洒,可防治鲫鱼和草鱼出血病;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m时用水将1.5kg食盐化开全池泼洒,可治疗鱼类白头白嘴病和车轮虫病;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m时用水将1kg食盐和3kg菖蒲汁化开后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类水霉病;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m时用食盐2.5kg、苦楝叶5kg、水辣蓼7.5kg煎汁后全池泼洒,可治疗鱼类烂鳃病。二、内服。每50kg鱼用食盐、大蒜各0.5kg混入饲料中,连喂3天,可防治鱼类肠炎病和烂…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付鱼类锚头鳋病,除了在放养鱼种前,每667平方米平均水深1米的水面用生石灰150千克带水彻底清塘消毒外,还可采取以下几种土办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一、池塘的选择与清整养殖乌鳢的池塘,要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单个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1000~2000m2为宜,有条件最好建在能形成微流水的地方,注水口与出水口要安装好防逃网。池深要求2.0~2.5m,水深要能保持1.5~2.0m,塘堤埂要高出水面0.5m以上,池塘底质以泥质为好,水源水质要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在鱼种放养前10天左右,按每667m2每m水深施用生石灰30~50kg,进行清塘消毒,10天后即可放养鱼种。  相似文献   

14.
<正> 加强春季池鱼管理,是夺取全年养殖高产的关键,为此应切实做好以下四点: 一、池塘早准备 利用冬闲时节进行池塘改造,浅池改深,漏水改保水,清除过多淤泥,疏通进排水渠等。修整好的池塘,放干池水,经太阳曝晒后于放养前10天要进行药物消毒。池水深留5—10cm,用生石灰50—80千克/667m~2化水均匀泼洒,或水深1m用生石灰120—150千克  相似文献   

15.
<正> 1、选择适宜池塘 主养鳜鱼的池塘不宜过大或过小,以1000—3335m~2为宜。要求选择背风向阳、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或没有淤泥的新开池塘,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2m左右,灌排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需经干塘曝晒,放养前10—15天放水10cm,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左右,隔天另加漂白粉5kg化水全池泼洒清塘消毒,并配置增氧机。  相似文献   

16.
<正> 池塘秋季速养青虾,只需饲养2个月左右,每667m~2即可产成虾100kg 以上。由于成虾规格大,市场价格高,且易销售。每667m~2纯收益可达4000—5000元,这比一般养殖单产效益高2.5—3倍。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 水源无污染,注排水方便;面积和水深以1000—3000m~2和1.2—1.5m为宜;并由进水口处向出水口处倾斜,  相似文献   

17.
一、体外鱼病的预防一般采用定期用药遍洒鱼池。漂白粉在细菌性鱼病流行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用量为1g/m3。生石灰每667m2水深1m施生石灰15-20千克,可改良水质,杀灭水中致病菌。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预防寄生性鱼病如鳃隐鞭虫病、口丝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中华鳋病等,每月  相似文献   

18.
<正> 苗种培育是指将鱼苗培育到3厘米夏花鱼种。目前有以下两种培育方法:1、原繁殖池培育 原池培育又分两种做法:一是在亲鱼产卵孵出鱼苗后,让亲鱼继续留在繁殖池中繁殖鱼苗。亲鱼和鱼苗同池喂养,待鱼苗养到3厘米左右时,捕出移到成鱼  相似文献   

19.
<正> 消毒工作贯穿于整个池塘养殖,重视消毒工作,对于鱼病的预防,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池塘消毒 在放养前,应对池塘进行消毒,消除杂草,挖除过多的淤泥,同时采取物理、化学等方法,对池塘进行消毒,以杀灭原有病原生物。具体方法为:在挖除过多淤泥后,不立即注水,而在阳光下曝晒数日后,每667m~2池塘用生石灰50-70kg或漂白粉7—10kg泼洒消毒,若池塘为1m水深,用量则加倍。  相似文献   

20.
<正> 1.湖靛。夏季大量繁殖,飘于水面,鱼吃了不能消化。清靛死亡后,产生有毒的羟胺和硫化氢,鱼类、家禽饮后死亡。清除湖靛的方法:每m~3水体用硫酸铜7克溶水后全池泼洒,隔1—2日后藻体死亡分解,适时注入新水,改善水质。如湖靛过多消除较困难,可将池鱼转池饲养,将原池清池、消毒并灌注新水。 2.青泥苔。一种丝状绿藻,多生长在鱼池浅水处。春季温暖时开始繁殖生长,早期像毛发一样附生池底。颜色深绿,稍长好似罗网悬张于水中,衰老时变成棉絮状飘浮于水面,颜色呈绿色,用手触动有滑感,大量繁殖时,吸取水中肥力,影响鱼类饵料生物的繁殖。青泥苔还能缠住游泳力差的鱼苗使其死亡。防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