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的细胞是造化所赐的天然纳米技术。如今人工纳米技术将为这种天然纳米技术提供辅助。纳米技术好像无处不在,然而,它的全部就是一种基于纳米尺度的技术,由于大分子就是纳米尺度,许多批评者认为它只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名词。  相似文献   

2.
纳米硅化学:一门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科技是研究纳米尺度范畴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科学,而用同样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的技术则为纳米技术。纳米科学指导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发展又推进纳米科学的发展。纳米科学与技术,将改变几乎每一种人造物体的特性。材料性能重大改进以及制造方式的重大变化,将在新世纪引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3.
《走向世界》2001,(1):22-22
崔作林教授是山东省纳米科技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现任山东省纳米材料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导师,他在纳米技术研究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领导研制的“高熔点纳米金属碳化剂的制作方法”获199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本刊记者为此专门对崔教授进行了采访。记者(以下简称记):最近在各种媒体上对于纳米技术的报道屡见不鲜,请问纳米技术为何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崔作林教授(以下简称崔):这主要是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因为各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纳米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它们的发展将使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科学技术本身变得更好。纳米科学技术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如今,国际间纳米技术研究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科学工程技术界以及产业界的有识这士都充分地认识到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不但将成为明天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而且在应用上今天也已经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结果。纳米科学是在纳米尺度内,通过对物质反应、传输和转变的控制技术是在纳米尺材料、器件和充分利用它们特殊的性能,并且探索在纳米尺度内物质运动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将更轻、硬度将更强、寿命将更长、维修费用将更低、设计起来更方便。利用纳米技术还可以以新原理和新结构在纳米层次上构筑特定材料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制作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并能在材料破坏过程中进行纳米级损伤的诊断和修复。纳米材料一方面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材料,另一方面又为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的和产品换代提供了新机遇。目前,纳米材料在仪器、化妆品、医药、印刷、造纸、电子、通讯、建筑及军事等方面都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革命远远超过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1年就预言:“认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学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5.
人类以驾驭原子能进入现代社会,以制造和利用单晶硅基础上的半导体进入了电脑与网络通信时代。但是,还需要纳米技术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时代。最近人类又开始解破生物基因的谜。 一编者 根据历史经验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在21世纪地位的产业是纳米产业。 人类以驾驭原子能进入现代社会,以制造和利用单晶硅基础上的半导体进入了电脑与网络通信时代。但是,真正实现电脑的使用的基础上的高速公路,还欠缺一点什么?目前可以说的至少是这个公路还非常狭窄,需要纳米技术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时代。最近人类又开始解破生物基因的谜…  相似文献   

6.
纳米(Nano)是目前社会上最时髦的名词,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评价不尽相同。有些人只把纳米技术视作与塑料出现类似的一次材料革命;有些人则认为是人类从使用石器到金属工具的一次飞跃。虽然对纳米技术有很多夸大的宣传,但是纳米技术最终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人们准备或正利用单个原子设计组建的新材料制造汽车、芯片、燃料电池和医药及医疗器具等。纳米技术已向基础材料领域迈出第一步,在今后20年它几乎要扩展到每个产业,但在产业化道路上充满着挑战。  相似文献   

7.
去年,美国国家制造科学中心(NCMS)曾发表过有关纳米技术在美闰制造业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美同制造业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纳米强化材料来改进产品,这表明纳米技术对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报告同时也揭示,纳米技术的推广应用仍面临严峻挑战,其中包括缺乏对纳米技术潜在优势的正确认识;无法获得必需的设计工...  相似文献   

8.
纳米技术是新材料的又一场革命,谁掌握了纳米技术,谁就掌握了这场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领域革命的主动权。因此,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纳米技术给予高度关注,纷纷制定纳米研究计划并进行大规模投资,抢占21世纪科学技术领域制高点。为此本刊采撷若干发达国家有关纳米科技的研发及投资信息,以馈读。  相似文献   

9.
二十几年前,纳米技术还是个美丽的神话,人们认为这只是梦想,而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众多领域开展试验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0.
继互联网、基因之后,纳米现象成为世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纳米技术得到应用,纳米经济炙手可热,有专家大声疾呼:谁能在这场遍及全球的“纳米决战”中抢占一席之地,纳米技术就能为谁带来滚滚财源。正因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和研究正悄然向我们走来的“纳米经济”。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走向21世纪的时候,新材料家族中最前沿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诞生了,虽然它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我们已经听到了继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的涛声,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纳米技术的诞生将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历次技术革命来看,其影响一次大于一次。  相似文献   

12.
纳米科技—新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科技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以其新颖、独特的思路和首批研究成果的问世,大科学技术界和军界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广泛关注,面对纳米技术自然的物质状态、社会的组织结构,乃至人类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13.
张葛 《魅力中国》2013,(19):277-277
纳米技术是一项深刺影响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技术。专利制度作为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在纳米技术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纳米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的早期,已有专利很少,因此基础纳米技术的授权范围很广;同时纳米技术的应用又具有跨产业性.使纳米技术专利易于形成专利丛。本文主要论述了纳米技术的概念以及纳米技术专利丛的主要问题。并深入探讨纳米技术专利丛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方洲路128号的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产业化基地,是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纳米技术和纳米产品产业化基地,也是中科院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个试点平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纳米技术正成为新兴战略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纳米技术在生物制药、环境保护、物联网和云技术、能源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纳米技术正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在中国的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虽然纳米技术专利的增长态势还与理想稍有差距,但是事实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16.
纳米技术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资料: 神奇的纳米科技纳米技术是继信息科技、生命或生物科技之后被广泛关注的学科领域。其实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是10~(-9)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百万分之一毫米,假如把一个纳米单位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一个乒乓球放到地球上。原子是小于纳米单位的,10个氢原子排列起来相当于一个纳米。最早提出的纳米概念只是相对于微米技术加工而言的。1974年Taniguchi最早使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一  相似文献   

17.
纳米科技既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些新兴学科(纳米摩擦学、纳米电子学)发展的基础。纳米科技不仅属于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应用技术。可以说,纳米技术是迄今为止横跨学科最多、影响领域最大的交叉技术,它将产生完全新型的技术和产品,是高投入、高竞争性产业。  相似文献   

18.
纳米科技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纳米产业是21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纳米科技已经渗透于诸多领域,并逐渐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目前,纳米技术产业已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纳米技术产业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当前,在以转型升级引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中,苏州T业园区把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将涂料技术带入一个崭新的科技领域。 一般涂料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成膜物、颜料和溶剂,此外还有各种添加剂。 由于涂料的生产存在着种种问题,而影响其功能,因此在涂料科技中应用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涂料的原有功能,生产出石油工业中所用海上平台和油用管道的重防腐涂料;各种表面能很低的塑料用涂料;烟囱衬里用的耐高温涂料;微电子工业中用的耐高温、导热性好但绝缘  相似文献   

20.
纳米技术,是指在0.1— 100 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