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甲骨文"虹"象双首蛇拱躯之形。从各种史料判断,"虹"在殷墟卜辞中疑为雌雄肥遗合体拱躯之形。虹是殷人农业生产中的旱神,受到古人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2.
四天来,听了同志们的发言,我本人受到了很深的教益。前天晚上,有关同志跟我讲,农业遗产研究室的领导希望我再作一次发言,让我讲讲甲骨文的研究方法和甲骨文中所见的殷代农业的情况。没有带材料,没有准备,讲错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指教。讲话的题目叫《从甲骨文字看殷代农业的发展》。我想分五节来讲:第一节,甲骨文的  相似文献   

3.
治粮古鉴     
治粮古鉴徐孑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始终把治粮作为立国之本,即“农本”思想。据史籍记载,夏禹称王后,即“令益予众庶稻……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商的始祖契“播莳百谷,教民稼稿”;周的始祖弃“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早在甲骨文...  相似文献   

4.
我国先民对农时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农时观念已较完善,农时内涵丰富。农业生产诸环节都有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时间阶段性明显,集中于耕作、播种和收获三个阶段,这与我国传统农业农事安排相一致,实为传统"三时"观的滥觞。当时农业生产已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农忙的月份安排有相应的农事活动。商代可能有类似月令体的历书,其中应含有相应月份的农事安排。商代农时观中夹杂有宗教迷信色彩。  相似文献   

5.
农史文摘     
商代农耕与农业生产状况摘自《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16~23页。作者:陈旭,全文约8400字。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经济较为繁荣的一个王朝,经济的繁荣是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本文对商代农业的耕作与生产状况作了探讨。关于商代农耕的性质,古代的农业耕作,有锄耕和犁耕之分。有的同志认为,商代的农耕已进入犁耕,其主要论点是甲骨文中的“犁”字。这种观点,是值得商讨的。从考古发掘的商代农耕工具看,主要是石铲、骨铲、蚌铲,尤其是石铲数量是相当多  相似文献   

6.
释"陸"     
徐山 《中国农史》2004,23(3):15-17
本文分析了“陸”字的甲骨文形体,《说文》“陸,高平地”的释义为“陸”一词的本义所在。“陸”一词在甲骨文形体表现时,在“大陸也。山无石者”义的部件“阜”的基础上,加上收获的麦子积在庐舍中且形体上下重叠的情景,实际上透露出这样两方面的事实:其一,麦子可以在该“陸”之地种植;其二,人们可以在该“陸”之地居住。而“陸”字右边上下重叠状,说明了收获的麦子积在庐舍中的情景在“陸”之地是多见的。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字“■”(N),用来表示当时某一常见粮食作物名称。长期以来,对该字的考释,一直没有定论。从新见考古资料和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商代先民的首要主粮是稻米,以醴酒为代表的用糯(稬)米酿造的酒已经成为殷人居于首要地位的酒;从后商时代作为“酒稻”的“糯”常与作为普通稻的“稻”并举的现象可推知,商代也应多有“稻”“糯”并举之例;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甲骨文中与N对贞的文字确实是“稻”;再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以及酿酒器的器形、作物的农时等,便可得出结论,常与“稻”对贞的甲骨文字N是“糯”,这种作物是能够生产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适宜酿造醴酒等糯米酒的特殊稻米。  相似文献   

8.
关于甲骨文中商代农作物种类名称的考释,甲骨学界历来众说纷法,争执不一,尤其是对于“稷”字的考释,更是歧见叠出,莫衷一是。本文将甲骨文中有关“稷”字的材料重新作一爬梳整理,认为甲骨文“稷”字作等形,是紧紧抓住了稷穗攒聚下垂的特征,从而对过去学者多释为“”、“黍”等字的几种“稷”字异体作了辨正研究。  相似文献   

9.
重农特征与“周“族名国号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阿祥 《中国农史》1999,18(4):50-57
在甲骨文、金文中,“周”字本义为田野种禾,也为田间种禾;因种禾养口,又孳乳出从。之“周”。由从口之“周”再引中,“周”有赒给、周密、周遍、周匝等义。随着“周”字本义的逐渐隐晦,及至后来,解说“周”族名或“周”国号者,遂多据后起的引申义立说,道德周密、歧山四周、舟,乃至周原诸说,皆属此类。事实上,以甲、金文字为依据,联系周族的历史,可以认为:其一,因弃驯化艺植了众多作物,弃之后代直到不久出前,也都以重农为特征,“周”由此成为这一支民族的族名;其二,古公 父时代,基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周”由族名上升为国号,“周”国号出现的地域则在歧下之原;其三,姬发伐纣、商王国解体后,周成为“有天下之号”,历时达八百年之久;其四,农业一道在周民族起源、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天下共主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以“周”称其族名、国号乃至“有天下之号”,而得到了极致的表张。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山西农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境内可耕之地基本上都已开发,达五千多万余亩;农区范围北以外长城为界;引进新的作物种类之多为历代所不及,其中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引进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引起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1.
殷墟甲骨文中习见"()"字,象首有触须并突出其背部之翼的昆虫形,后或追加火旁和禾旁,乃为古秋字所本。作为昆虫的秋,今指蝗虫;作为时令用词,则指秋季。甲骨文中有诸多反映蝗灾的记录。商代对蝗灾开展了一些防治活动,或用祭祀祈求神灵消灾除灾,或利用火烧对蝗进行驱赶和扑杀,或利用网具来捕捉蝗虫。  相似文献   

12.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  相似文献   

13.
《秦疆治略》是清道光年间陕西巡抚卢坤编撰的一部资治之作。该书对农业问题相当关注,留下了当时陕西农业生产的许多宝贵资料,从中可窥见清末陕西农业之一斑。根据书中所载,我们从农业地域的拓展、农作制度的演替、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封建生产关系的松解等五方面,勾勒出了清末陕西农业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4.
由我国知名微生物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创新所高级研究员、河南省科教兴豫高级人才专家团成员赵建营先生设计的一种既可大,也可小;既可地下,也可地上:既可传统建筑方法生产,也可工厂化、商品化生产,既可农家小院,也可责任田,还可大型养殖场使用,能对农业副产品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厌氧发酵,使之转化成生态、有机农业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源、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进而又反作用于生产,使之优质、高效产出,让生产者增产增收增效的微生物发酵装置,经在我国特色农业的知名企业河南省淇县未来农业示范园中试,部分区域推广,获得巨大成功并开始走俏市场。  相似文献   

15.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主办,CCTV-7《科技苑》栏目承办的"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晚会"在京录制,晚会从《科技苑》栏目开播15年来采访报道过的5000多个科技兴农事迹中遴选出10位年度农业科技人物、1个卓越团队,并对年度农业科技人物、优秀科技团队授予令人尊敬的"大地之子"崇高荣誉。永业科学研究院获得"大地之子"优秀团队荣誉。  相似文献   

16.
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沈志忠(一)郭旭东先生的《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一文对歧义颇多的“稻”字从甲骨文材料、文献记载等方面,结合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将甲骨文旧释为“黍”字的“”字释为“稻”字。文...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近年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围绕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等环节延长其“效益链”,使之成为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广东省农产品的“效益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多层次、多成份、多  相似文献   

18.
《诗·丰年》中的稌是改字,它的前身应是黎字。困为,稌在甲骨文中是靠黎字得稻义的。黎在甲骨文中从禾来声加水会意,是商族创造的稻名专用字。但因世人不知商代稻名用来声,故尔一直不识黎字,因此也不可能将黎从黍中分离出来。又因为卜辞中黎字变体甚多,所以曾有“稷粟黍麦”种种解释,而就卜辞本身提供的证据,只能认为是一字之异,统统是指稻禾的黎字。  相似文献   

19.
农业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全域旅游的领域极为开阔,其发展方式之多,概念之广,给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结合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困境,并从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以及"旅游+"等方面探究了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陕西省农业旅游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本,生态之根,安全之基。农业消耗着全部淡水的一半以上,农业用水效率提升是全球共识,也是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技术等手段可显著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但农业水权制度建设更为关键。本文以长江上游农业用水大省一四川为研究区域,在充分界定农业水权及水权特征基础上,分析四川农业水权变动特征,识别农ik水权制度面临的多维度困境,提出从培育农业水权意识、科学界定农业水权转让、构建适应降水时空的用水时序作物、培育水资源有偿使用氛围、提升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等维度完善农业水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