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国投资界叫他“Mr.Duan”,他自称是一个“独立投资者”。除了在家办公,他在美国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也早已习惯了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的生活。这是那个曾经叱咤中国商界的“标王”段永平吗?四年前,段永平移居美国,从经营步步高的轨道上脱身而出、令企业平稳过渡、接着又在投资与慈善领域里初试身手,这一系列尝试却让他把大多数中国“同行”抛在了后面,也在点滴重塑着中国新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形象。就在一退一进之间,段永平更新了自己的人生设计。  相似文献   

2.
读者     
“另类”段永平《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3-4期合刊看完这篇封面文章,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段永平的“美国路”,还不如说是他的“人生路”。段永平的人生路,就是从企业家到投资家再到慈善家,准确地说,他同时具有了这三种身份。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商人的完美路线图了。而段的特殊性在于,他并没有像国内一些企业家那样转变成为职业投资人,而是成了一位投资“个体户”,这多少使段显得相当另类。  相似文献   

3.
资讯/读者     
《中国企业家》2007,(5):12-12
看完这篇封面文章,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段永平的“美国路”,还不如说是他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4.
现在人们常说企业要“抢占先机”。然而,段永平却反其道而行之,语出惊人地提出“敢为天下后”。段永平的业绩,许多人并不陌生。他接手一个百十人的、濒临倒闭的小厂,在不长的时间就推出了享誉全国的“小霸王学习机”,并很快后来者居上,成为学习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年产值达数亿元人民币。当他再次白手起家,创业“步步高”时,VCD行业早已是数十家“战国诸雄”,将VCD市场几乎瓜分殆尽。段永平审时度势,分析了市场存在缝隙,“步步高”能够杀出一条出路,挤进去。段永平“后发制人”,他又成功了。 如此看来,“后发制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还没有做好让段永平们快乐“散财”的准备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预约了一顿午饭,最后变成了大新闻,而且引出了大争议——这恐怕是初级阶段中国才有的独特世象。段永平的“巴菲特午餐”,为什么在中国引起轰动和争论? 第一波反应:终于有中国人和巴菲特共进午餐了!段永平会问巴菲特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恐怕中国股民们人人都想亲口问股神一个问题。如果中国移动或新浪网和段永平合作,公开征  相似文献   

6.
“天价午餐”变成了被误读的“天价午餐”,段永平变成了“概念化”的段永平。如此的误读是一种自我创造,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可供批判的靶子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茅台在美国被检出塑化剂(DEHP)超标的消息掀起轩然大波。当各界群起揣度茅台海外被检的幕后推手是何方神圣之时,不久著名投资人、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通过微博公开称:“送检的茅台是我的,但我不会做空茅台。”他表示,送检此举只是证实自己对茅台不会主动添加塑化剂的猜测,为可能增持茅台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雪松 《中国企业家》2006,(14):19-19
几年前,人们通过小霸王、步步高、中央电视台的一届广告标王知晓了段永平的名字,现在,这个名字与巴菲特联系在一起,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竞得与“股神”共进午餐的机会。这件事,无疑立即在网络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在公众的眼里,这自然是一个奢侈的行为,更有人质疑,即便是这笔钱最终捐给了慈善基金  相似文献   

9.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中国庞大“赴美生子”群体的真实写照。福建一家知名企业的高管林吴(化名)就是这大军中的一员。2013年8月,他的妻子正在美国“待产”。两个月后,他的第二个孩子将成为一位“美国宝宝”。  相似文献   

10.
《企业研究》2010,(5):9-9
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旅美华人企业家段永平、刘听夫妇28日将所募集菩款3000万美元捐赠母校,以支持母校事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此次捐款中的1550万美元用于设立等额配比基金,这是段永平借鉴国外大学基金运行经验引入中国的一种新的慈善基金捐赠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东方企业家》2011,(11):86-87
搜狐是“美式”公司。进了搜狐,你就能闻到一种咖啡的香味,这在中国的企业里很少见的。张朝阳从美国回来后,他把美国公司的一些管理方式带到了中国,他让整个搜狐的氛围自由,比较平等;不讲究级别,讲的是创意。相对来讲,新浪讲的是效率、执行。这两家公司的风格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林涛 《中国企业家》2008,(17):52-62
俞敏洪正在新东方大力推行他的商业哲学:“东方的精神,西方的规矩”。这是俞敏洪团队两年前不会去考虑的问题。当他带领着一帮文人和他的新东方跨进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这就成为了一次开创:中国的教育产业与靠增长数字说话的资本市场的初次对接。在美国人眼里,这也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梦”剧本,俞敏洪的开场很完美。  相似文献   

13.
数字     
211万美元 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拍卖,似乎快变成了中国富豪的包场。今年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是被有“中国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以211万美元投得,成交价创历史最高。上一次与股神共进慈善午餐的中国人,是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而他在前年还只花了62.01万美元。  相似文献   

14.
吴晓波 《中国企业家》2009,(18):194-194
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1923—1929)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总统,人称“沉默的卡尔”(Silent Cal),尽管如此,他在任内留给了美国两大财富,一是他让美国实现了“咆哮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其二是他的一句话: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也正是这句近似宣言的话语,让美国找到了通往现代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有资料说,美国开发西部时,很多人跑到西部去淘金,恨不得一锄挖出个“金娃娃”。唯独有个老头不加入淘金行列,他偏要以卖水为生。原来,美国西部多是沙漠荒野,视水如油,淘金者总得要饮水才行。于是,淘金者掏了金,他也发了财。 这“老头卖水”的事,耐人寻味。时下,我国也敲响了“西部大开发”的锣鼓,内地许多企业、个人跃跃欲试,总想到西部去搞个“大项目”,或者揽个“大工程”,正如当初美国人到西部去要“淘金”一样。这个愿望当然不能说不好。但大家都“淘金”,“吃水”又怎办?没有“水”如何“淘金”?这“卖水”的事总得…  相似文献   

16.
蔡钰 《中国企业家》2010,(6):128-128
慈善做出了口碑,有人公开找段永平要钱:你借我10万块钱行不行,反正你这么有钱,也无所谓。“是无所谓,但全国人民都找我借我就有所谓了。我为什么要给你钱?”  相似文献   

17.
在大摩(Morgan Stanley)前首席执行官约翰·马克(John J.Mack)的私人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油画,一个裹脚女人走过牌坊。马克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艺术品,中国的东西总让他如此沉迷,每次他看到这幅画,他的心马上就安静下来。事实上。很多美国政经要人都曾毫不掩饰地表达过对中国文化的沉醉,他们甚至都用了类似的词语——“不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勤勤恳恳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山西大同齿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齿集团)总会计师成安科最喜欢的两句话,也是他始终坚持不渝的人生信条。二十多年来,正是凭着这种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踏实苦干,成安科在自己钟爱的财会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中国优秀企业家”、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这一项项荣誉带给他的除了肯定,更多的是责任。  相似文献   

19.
夜访叶茂中     
叶茂中这家伙总是南征北战、神出鬼没。他来长春,说来就来了,事先也不打个招呼。都晚上10点了,接到他的电话,我急急去见他,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若不是第二天上午他还要赶航班,说不定我们会聊个通宵。可以说,叶茂中是《企业研究》的老朋友了,也是我们长期追踪的人物之一。在中国策划界,叶茂中既有名气,又有口碑。可他总是很低调,他说啥时阴天下雨他不清楚,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还是知道的。他骨子里当然不乏傲气,那无疑是一种有所“担待”的精神外显;更多的时候,他表现出的是“善下者为江河”的那种涵容。他常对人讲:“策划这条…  相似文献   

20.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如同美国不能没有纽约一样,中国也不能没有上海。,霓虹闪烁,星光璀璨,高楼林立,“洋人”穿行,磁悬浮列车呼啸而过一…这些代名词已经成为人们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固有印象。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他的一本关于上海的著作中,把上海称之为“现代中国的钥匙”,认为现代中国正是诞生于上海。这里低调、奢华,骨子里透露出精细创新、求实高效的现代感。这里自由、开放,处处显露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