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企业财权与企业财务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因为对企业契约结构的不同理解和缔约要求所形成的利益冲突,要求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即企业财权主体之间财权契约的动态运行与优化,将剩余财务控制权和与之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对称安排,将可能达到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动态均衡状态并提高企业效率。本文在企业财权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够有助于企业财务理论从技术性向制度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3.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思路是"股东至上"逻辑。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本和外部资源的日益重视以及世界各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股东至上"逻辑受到了愈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成为企业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财权安排的基本前提、客观基础、主要特征和实现机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拓展企业治理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股东主权”治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投入者应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在该理论影响下, 公司财务治理也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或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代理问题。本文认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企业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 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汤谷良,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国琢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12月破格取得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又破格取得教授职称.199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专家黄菊波教授,1996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编委、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学会会员(AAA)、英国会计学会(BAA)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科技部论证委员会专家.200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制度是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要把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回归医院.使医院真正成为理财主体。医院财务管理丁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再是简单的货币收支,而是包括了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工作内容,财务工作也由单纯“管好用好资金”的被动管理型向善于经营、潜心筹划的开拓经营型转变。强化经营意识。深层次挖掘潜能是当今时代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财务控制不仅要满足企业集团眼前的正常经营运转、创造经济效益最基本的要求,还要考虑到企业长远发展,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念来使其形成自己稀缺性的、不可模仿性的资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续性优势。  相似文献   

8.
廖涛  杨锡春 《云南金融》2011,(4Z):143-143
财务控制不仅要满足企业集团眼前的正常经营运转、创造经济效益最基本的要求,还要考虑到企业长远发展,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念来使其形成自己稀缺性的、不可模仿性的资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续性优势。  相似文献   

9.
王瑜  金伊 《上海会计》1997,(8):50-50,49
贵刊1996年第3期登载了杨飞熊同志《合并报表对会计主体理论的挑战》一文(以下简称《杨文》),文章旨在说明,合并报表的出现,动摇了传统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基础,并从会计主体假设的两层意义进行了论证。仔细阅读后,笔者颇受启发。但有几点异议,提出来与杨飞熊同志商榷。1一会计主体假设的第一层意义: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首先,《杨文》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充分表现了以所有者为主体这样一个事实”,对主体假设第一层意义有所质疑。我们认为,会计主体的界定具有层次性和相对性,不同会计主体应区分的自身活…  相似文献   

10.
利益集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西方学者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利益集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奥尔森对于利益集团内部进行的经济学分析加深了人们对利益集团的认识,同时也引起了更多经济学家对利益集团研究的兴趣。但是,在利益集团的范围界定和组织模式的差异等方面,他们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研究结论。关于利益集团的\"子集团理论\"以及决定利益集团影响力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