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寿风险证券化是将长寿保险产品的风险以证券化的形式转移到广阔的资本市场,进而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损失.本文对长寿风险以及长寿风险证券化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中国推行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基本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险。随着形形色色风险的不断加剧,必须突破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的模式,寻找一条化解风险的路径,即保险风险的证券化。本文首先介绍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内涵,其次以保险风险债券为例分析了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再次重点对我国开展保险风险证券化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保险风险证券化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可以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促使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积累和传导.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在系统性风险积累和传导中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结论.通过深入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基本功能以及基础资产在系统性风险形成中的作用,从基础资产和证券化产品两个渠道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如何促进风险传导.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在短期和长期所采用的品种及基本模式、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组合标准、基于“监管特许权论”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机构的设立以及对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随着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资产证券化已然成为市场热点。然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较少,风险管理对于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出发,分别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文婉 《时代金融》2015,(5):194+197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随着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资产证券化已然成为市场热点。然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较少,风险管理对于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出发,分别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在中国.对于资产证券化采取的是谨慎发展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资产证券化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本文首先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情况.并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成因和表现形式.最后就如何控制其风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涵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金融证券化和保险金融化的世界潮流中,于九十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西方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经纪人都在积极研究保险风险证券化,专注于设计开发包括保险债券、保险衍生产品等在内的风险转移工具来挑战传统的效率低下的保险业,以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到1998年9月止,投资者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投向保险业的资金已达27亿美元.实践表明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一个通过资本市场转移保险风险的有效方式,它对保险业乃至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沈定成 《新金融》2007,(11):54-55
资产证券化正作为商业银行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进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方法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但资产证券化自身也存在风险。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主要是破产风险,表现为三种形式:特殊目的机构(SPV)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转移时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以及资产转移后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只有对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才能保证信用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模式的一种,现在国际上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已经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的融资方式.但在我国,这项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空间巨大,而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对信用卡证券化的理论背景,现金流、支撑证券设计、交易风险和信用等级等做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对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模式的一种,现在国际上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已经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的融资方式。但在我国,这项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空间巨大,而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对信用卡证券化的理论背景,现金流、支撑证券设计、交易风险和信用等级等做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对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