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海水淡化的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海水淡化已逐渐形成了以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为代表的3大主流技术。自2000年以来应用最多的反渗透法,约占60%,其次是多级闪蒸占26%,低温多效占5%。  相似文献   

2.
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目前海水淡化技术主要采用多级闪蒸、膜蒸馏、低温多效法、反渗透法等,其中以反渗透技术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相对便捷的流程和几乎没有污染,成为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备受沿海缺水城市的青睐。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对解决水资源短缺“瓶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水淡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各种海水淡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优势,分析了常用的各种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从而提出了当今海水淡化的三大主流技术:多级闪蒸、低效多温蒸发和反渗透三种工艺.  相似文献   

4.
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目前海水淡化技术主要采用多级闪蒸、膜蒸馏、低温多效法、反渗透法等,其中以反渗透技术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相对便捷的流程和几乎没有污染,成为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备受沿海缺水城市的青睐。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对解决水资源短缺"瓶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水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现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VR的海水淡化方法,与传统的多效蒸馏、多级闪蒸等方法相比,其节能优势明显。该技术可以实现海水淡化,使其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经济性接近膜法水平,同时弥补了膜法的诸多不足,具有工艺简单、操作要求低、更换周期长等优势,在不具备余热的环境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各种反渗透(RO)海水淡化预处理的方法,根据委内瑞拉某海水淡化项目的取水方式、水质情况、投资、运行成本及海水淡化方法等对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进行比选,最终选择混凝沉淀池+V型滤池+多介质滤器的预处理工艺,为类似反渗透法海水淡化项目的预处理工艺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洋资源开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其中的海水淡化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海水淡化生产几乎不受气候影响,所以可作为大城市战略性持续水源的供应渠道。“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继续发展反渗透、低温多效蒸馏等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和设备,发展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技术,完善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加快我国海水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十二五”期间,与海水淡化有关的技术将会获得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工程示范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  相似文献   

8.
山东黄岛发电厂在成功建设“3000t/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3000t/d双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建设完成“10000t/d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工程为国家发改委在青岛国际示范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设计、新加坡凯发公司承建、青岛华欧海水淡化公司运营。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水资源的短缺是世界面临的难题,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淡水资源,采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生产淡水。但是反渗透法发展至今,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三高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提出通过脉动能交换器将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与喷雾干燥制盐技术进行耦合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将海水淡化系统中的不利脉动转化为喷雾干燥系统中的有利脉动,又能通过制盐实现浓盐水的零排放,还能通过盐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摊低海水淡化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10.
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一般广泛应用于岛屿、舰船、移动集装箱、石油钻井平台等需要淡水的场所,比较典型的使用案例有:北约舰船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其日产水量可满足全舰人员日常生活所需:还有联合国为援助缺水地区所提供的移动集装箱式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也可作为应急方案解决地区性的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的1/4,亚洲的1/3,海水淡化的需求很大。海水淡化会是一个很好的新型产业,但在全球刚刚起步。目前,中国已建成的装置容量非常小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早在四百多年前,英国王室就曾悬赏征求经济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在已开发的20多种淡化技术中,蒸馏法、  相似文献   

12.
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是由东方电气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共同发起组建的。2007年3月公司成立,依托技术、资金和装备制造等集成优势全面承揽海水淡化项目。在印度尼西亚3个海岛电厂配套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国际招标中,击败国际知名海水淡化公司,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与山东省日前达成协议,采用清华大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核供热反应堆与高温多效蒸馏淡化工艺相结合生产淡水的技术,共同启动核能海水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工程。据悉,在历经两年多的技术论证和实地调研的初期工作后,这一项目将于今年年底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海水淡化技术在以色列等中东许多国家得到应用,成为一些严重缺水国家如沙特等国的基本水源。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料介绍,目前国际上正在运行的海水淡化厂已接近13000个,日产淡化水量达2270万t,而且还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我国自1958年即开始海水淡化…  相似文献   

14.
红沿河核电厂海水淡化系统是国内核电厂首个海水淡化项目,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该系统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超滤+反渗透双膜法(UF+SWRO)海水淡化工艺,还采用国际领先的PX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装置,能量回收率达92%.系统中所选用的SWRO和BWRO膜元件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标准化脱盐率分别保持在99.3%和97%以上.笔者认为在缺乏淡水的地区或海水水温随季节波动较大的地区,电厂和海水淡化厂联建是一种经济性比较好的方案.此项目为中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在核电厂的应用做出了新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上海电气海水淡化产业取得新突破,日前成功地拿下了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2×1.5Z吨/天热法海水淡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该项目系湛江钢铁基地的能源配套项目,一期建设两套规模为1.5万吨/天的工程设备,均采用低温多效(MED)技术;后期预留3万-4万吨/天的扩建余地。  相似文献   

16.
上海电气海水淡化产业取得新突破,日前成功地拿下了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2×1.5Z吨/天热法海水淡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该项目系湛江钢铁基地的能源配套项目,一期建设两套规模为1.5万吨/天的工程设备,均采用低温多效(MED)技术;后期预留3万-4万吨/天的扩建余地。  相似文献   

17.
《港口经济》2008,(3):62-62
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技术人股的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致力国际市场开发,先后成功取得印尼英德拉玛尤燃煤电站2×4500吨/日海水淡化系统、印尼巴齐丹2×3000吨/日海水淡化系统以及龙湾燃煤电站2×3000吨/日海水淡化系统3个国际项目合同。这是众和公司首次承接的海外项目,内容涵盖了系统及设备设计、加工制造、现场指导、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等。这些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大型海水淡化技术渐趋成熟并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8.
海水淡化是引导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沙特等)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中国有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多种理由:到2030年,中国淡水需求量将增长63%,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到2020年,全球脱盐技术市场将翻两番,每年市场价值将达到500亿美元。而随着全球供水短缺情况日益严重,将促使脱盐产业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9.
李菲  魏伟忠 《浙江经济》2014,(11):27-28
保供水,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保供水,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路径。对于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而言,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加快海水淡化装置的应用,是实现保供水的重要路径。 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和应用的省份,拥有国内一流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实力。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23套,占全国装置总数的1/3,总产能达11万立方米/日。《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海水淡化应用利用试点示范。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在全国第一批八个单位中,舟山市、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温州市洞头县鹿西乡(岛)分别被列为试点城市、产业基地和试点海岛。从试点的实际情况看,海水淡化对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的保供水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脱硫废水存在极大的环境污染风险,零排放是燃煤电厂实现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过程的废水特性,分析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工艺路线,从而实现废水的减量化和零排放。研究表明,“加药软化+管式膜+碟管式反渗透(DTRO)+多效蒸发”组合工艺是经济可行的工艺路线,为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提供一种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