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美元霸权最现实的路径,就是推动多种货币共同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通过货币竞争所产生的压力,形成对美元的制衡效应,进而逐步构建一个良性的国际货币格局。国际经济活动的大规模展开,需要一种或若干种被普遍认可的国际货币来充当跨国交易的媒介。如果单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讲,国际市场跟国内市场一样,流通的币种越少,交易的成本就越低。  相似文献   

2.
柯然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306-306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主权货币跨越国界流通和使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国际现象,国际货币能够给该种货币的发行国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和特殊的政治权利。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不仅取决于市场条件,还受制于广泛的国际政治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结构和国家战略选择。在国际货币制度不断改革的竞技场中,幕后始终有政治力量主导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通过用货币当局和银行机构的净对外头寸与经济总体的净对外头寸和净国际投资头寸对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状况进行估计,发现尽管新兴市场货币当局和银行机构的净对外头寸为正值,但经济总体的净对外头寸和净国际投资头寸除少数国家外大都表现为对外净负债的形式。因此,在新兴市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货币错配,而且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兴市场的货币错配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记忆中,美元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的霸主地位已经根深蒂固。目前美国人打的算盘是借助美元贬值缩小贸易赤字,但这一做法风险很大。这不仅会伤害世界经济,同时也将削弱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书榜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13-113
全球化条件下货币当局政策博弈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全书以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和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对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全球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3种经济状态时货币当局之间政策博弈的特征和结构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研究,并对中国货币当局在3种经济状态下的现实策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进一步优化中国货币当局策略选择的未来路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除了在货币金融学术理论方面具有创新性,还能密切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20日.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和英国货币经纪公司德利万邦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国内第一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在上海隆重开业,揭开了国内货币经纪市场的神秘面纱。随后.一些国际知名的货币经纪公司也把扩张和渗透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事实上,货币经纪公司在国内虽然还不多见.但在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货币经纪公司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金融机构之间交易、清算的一大平台。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济失衡的另类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描述国际经济失衡现状的基础上,从货币制度安排、货币发行、流通与回笼角度,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资本项目顺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是美元国际货币的境外发行,而资本项目顺差则是美元境外发行的回笼渠道,当前的国际经济失衡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必然,短期乃至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8.
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备用于国际支付、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接受的一切资产.当前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包括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在当今日益发展的世界经济中,黄金因其供给不足而使其国际储备功能受到削弱,实际上它已成为潜在的国际储备.一国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是极有限的.外汇储备是目前各国货币当局最重要的国际储备形式.我国国际储备的变化情况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安金融》2005,(3):66-6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友人和外商、侨胞乃至周边国家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人民币,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地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便于人民群众防伪识假,还关系到国家货币的尊严和声誉。因此,爱护人民币、保持流通中人民币整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整洁度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流通中的人民币损伤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复合货币体系的价值基础问题.论证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是经济体的综合经济实力,着重探讨了国际复合本位货币的价值基础问题,认为国际复合本位货币的价值基础是经济体集团的综合经济实力,并认为依据国际复合本位货币的价值基础建立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破解了"特里芬难题",因而国际复合货币体系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对外投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经济(湖南)》2011,(11):126-127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市场对人民币结算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进,让人民币走出国门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确定,使国内投资者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对外投资,不仅能使投资收益得到进一步的保证,而且还会使投资收益大大增强,这将有利于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及转型,同时还会反过来增加人民币在境外的存量,有助于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推进,进一步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湖南省作为一个中部强省,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对外投资与贸易新突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不仅有国内铸币税收入,还会通过人民币境外流通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而且国内铸币税和国际铸币税是互相影响的。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管制搭配下,国际铸币税增加引起国内铸币税减少,国内铸币税增加引起国际铸币税增加;在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开放搭配下,国际铸币税增加会引起国内铸币税也增加,国内铸币税增加又会引起国际铸币税增加;在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管制搭配下,国际铸币税增加不会引起国内铸币税变化,国内铸币税增加引起国际铸币税也增加;在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开放搭配下,国际铸币税增加对国内铸币税没有影响,但是国内铸币税增加会引起国际铸币税也增加。  相似文献   

14.
美联储主要通过向海外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的方式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以间接起到维护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以来,美联储曾多次与其他国家货币当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在提振美元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发展,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一直是各国学者和专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实践表明,当一种货币在货币发行国之外大量使用和流通时,该种货币就成为了国际货币,就拥有了国际货币"领导权"。麦金农指出,世界需要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它不仅可以简化全球的外汇市场交易,而且还具有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和价值贮藏的功能。当一种货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后,就能够使货币发行国获得很多好处,不仅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铸币税,还可以通过贸易条件为本国带来更多利益。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单一化格局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Michael 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Garber等学者在讨论当今不平衡的国际经济货币秩序时,提出了所谓"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范式。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货币秩序本质上就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或者说是"复活"),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作出了适应性的调整,它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货币秩序的现实。与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这一新的制度在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对当今国际经济货币关系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在这一"复活的"秩序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和驱动力量,它们通过政府行为一直在努力维持这一秩序,并借助这一秩序来促进各自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许少强 《上海金融》2003,(11):38-40
本文从国际货币理论出发,提出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和世界货币是相当不同的概念,人民币执行国际货币职能是以相应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前提的;并且,人民币在多大程度上开始执行国际货币职能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进行评估。同时指出,现实中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和流通并不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货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Michael 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Garber等学者在讨论当今不平衡的国际经济货币秩序时,提出了所谓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范式。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货币秩序本质上就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或者说是复活),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作出了适应性的调整,它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货币秩序的现实。与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这一新的制度在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对当今国际经济货币关系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在这一复活的秩序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和驱动力量,它们通过政府行为一直在努力维持这一秩序,并借助这一秩序来促进各自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建奇 《中国金融》1993,(4):40-41,57
1992年冬秋之际持续发展的欧洲货币危机引起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震荡,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投资浪潮不仅冲破了欧洲货币机制的规范,而且西北欧各国货币的相继贬值也对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欧洲货币市场上的动荡不仅反映出欧共体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政府间经济政策不协调的现状,而且表明欧洲货币制度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建立合理的国际货币合作制度对欧洲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近期低沉凝重的云层正逐渐聚拢在全球经济上空,从次级债危机爆发到信贷市场紧缩直至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市场春意盎然的日子一去不返,即便美国总统又出台了145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市场却仍反应寥寥。国际经济形势的风雨突变令近期表现抢眼的明星货币接连落马,无论是涨势彪炳的高息货币、商品货币再到一度坚挺的欧元都难逃回撤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