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崔绍忠 《山东经济》2008,24(5):27-31
当前在经济学界居于话语霸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因无法克服其生态“无根性”的致命缺陷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经济不可持续的危机。经济学的语境范式是女性主义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流派相融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高度重视经济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心理语境,特别是高度重视人类经济所赖以生存的生态语境,即生态系统之根,把谋求经济发展与实现生态平衡结合起来,为克服新古典经济学的生态缺憾,进而为建设人类生态文明提供了较为可取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绿色产品跨国营销、生态旅游等领域,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竞争进入的焦点领域。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实行统筹兼顾,依靠科技进步,是有效推动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理论把经济消费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造成过度消费的病态,加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经济学研究者发现人类基本需求从古至今是不变的,人类福利与经济消费并不相关,经济消费有可能降低生活满意程度,因此生态经济学开始关注消费理论。本文总结了生态经济学者的消费理论研究,在发现常规消费理论缺陷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消费,并提出改变消费模式是走向可持续消费的途径。旨在说明关于消费与生态环境研究中的规律性和方法,为以后生态经济消费理论发展作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的多寡意味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经济增长注定伴随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经济学所涉及的主题贯穿整个人类历史,随着问题的出现,人类面对、研究、解决,并最终逐步达成共识,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寻求人类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曾永寿 《现代乡镇》2005,(10):35-39
组织生态概念及组织生态问题的经济学意义1、组织生态概念在汉语中“,组织”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其中的“集体”,不限于以人为元素的集体,因为人体中的器官——那是以细胞为元素——也称为“组织”。本文中的“组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专指与经济活动相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理论正经历一个由物理经济学向生物经济学转向的崭新阶段,遗传、周期、变异、发育、演化等生物学术语,开始进入到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经济发展的“重演律”,是生物学发生律与进化论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表述形式,深入研究区域性经济个体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互动关联,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螺旋上升趋势,对于深化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推动经济学理论的生物学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可以富国,可以富民,但是能带来幸福吗?一个常用的经济学假设是:一旦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福利(Welfare)增加,幸福自然随之而来!由于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在经济学里面可以找到亚当·斯密“人类的自利行为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到的手达到人类整体的最大福利”,可以找到阿马蒂亚·森“自由比福利更重要”,但却找不到“幸福”(happiness)一词。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世人关注的议题。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整个环境和资源的平衡性.人口和环境、生态和资源、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凸显。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的物质辉煌时,也痛苦地发现.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不仅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还危及到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危及到人类后代的生存。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非再生资源和能源耗竭。等等。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即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9.
新古典经济学的整个体系赖以存续的基础是其“硬核”,即效用最大化,稳定性偏好,可忽略正反馈,而均衡是三者共同指向的理论归依。作为对经济现实变更和其他理论派别攻击与批评的动态反应,新古典经济学对其“保护带”作了一定的调整,主要包括:基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类的有限理性,对效用最大化假设重新进行解释;在“嵌入”的背景中重新阐述偏好及其变化;尝试吸收正反馈机制化解来自其他学派对其“半机制”的诘难。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苏格兰,曾孕育出许多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杰出思想家,其中就有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19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足以改变世界经济史的宏篇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书中关于古老中国有这样的论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绿色产品跨国营销、生态旅游等领域,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竞争进入的焦点领域.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实行统筹兼顾,依靠科技进步,是有效推动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因社会学     
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的出现,使基因还原论有了新的市场,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未来个体发展可能性中的极大部分,是“上帝”预先编写好了程序,并以遗传密码的形式植入到个体的基因中去的,而个体成长的环境,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他们声称,要改变人类社会,首先就必须改变人类的基因,因为基因是决定绝大多数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直接动因和终极的原因,由于环境只是影响人类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一个因素,因此,妄图改变人类社会环境的努力,不是徒劳无益,就是事倍功半,可是实际上,生物是一种动力系统,它不是纯粹的机械,它特别容易感受到进入它的环境中的事物,在略有差异的环境条件下,它能展示出完全不同的行为,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式 。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以生态经济平衡为基础,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其目的是在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使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三方形成"1+1+13"的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许多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众多国家积极进行生态城市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通过38年连续研究,特别是“六·五”、“七·五”国家攻关课题“森林生态经济工程的研究”,“六·五”、“七·五”“八·五”南华县和通海县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八·五”“九·五”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系统森林学的研究,已形成了由4个层次85门专业学科、20门专业基础学科、20门基础学科组  相似文献   

16.
<正> 以“生态经济”作为县域一级的发展战略,对汕头乃至广东省或全国来说都是先声夺人之举。纵观生态学从一个单纯的学说(学科)发展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带经济性质的生态理念,前后不过40余年,最近又被发展成为“生态经济”这一全新战略概念,而受到关注并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生态经济”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在能源——农牧渔业的传统逻辑关系中寻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所谓“生态经济”,其核心还是“生态”。如果说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世界经济是所  相似文献   

17.
黄九渊 《开放导报》2001,(11):37-38
所谓“流域生态经济”,指的是从保护和优化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出发,依照地理区域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生态规律以及“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江河湖海区域为一生态经济区域单元,对江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动态协调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建设。以实现“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生态明,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富晨琛 《北方经济》2012,(11):87-88
所谓生态经济,即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二者互相促进、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形式。生态经济是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作为人类最早的生态理论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一词尚未出现时,在其许多著作中,  相似文献   

19.
美研究人员已发现在人类基因组所存在的700个区域内,基因于过去5000年到1.5万年之间通过自然选择而进行了重组。该发现为“人类仍在不断进化”这一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者乔纳森·普理查德与其同事本杰明·沃伊特、斯里德哈·库德拉瓦里及温小全(音)在日前出版的《大众科学图书馆生物卷》上联合公布了此发现。  相似文献   

20.
周纪昌 《改革与战略》2012,28(10):37-39
新制度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融合成为生态制度经济学,形成较为系统的具有制度分析特色的理论体系.相互依赖性理论是生态制度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解释生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其绩效;多元化动机和有限认知能力理论为生态制度分析提供一个准确的心理密码;演化经济思想和集体行动理论解释环境制度变迁中利益主体间的博弈;社会资本扩展了环境政策设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