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一)法制建设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法律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对诚信经济运行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措施。许多信用消费、投资、贷款等法律还是空白,有关法律条文线条很粗、不齐全或缺乏可操作性,各种契约关系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另外我国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守信成本高,失信的一方在经济上、法律上没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造成一些中小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导致本来守信的市场主体也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而且社会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的搜集和有效的传播,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惩罚、道德惩罚和行政惩罚。  相似文献   

2.
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缺失问题导致市场关系扭曲和交易成本上升,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市场各主体间关系复杂,其失信行为与众多因素相关。文章在阐述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表现和危害的基础上,重点立足于信用机制,从法律法规、信息传递、信用评级与失信惩罚4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诚信缺失与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活动主体相互的诚信保障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然而,现实中我国诚信缺失的严重现象表明,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社会体系已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应建立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大力加强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组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等,以形成良好的信用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4.
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远光 《企业经济》2004,(10):25-26
文章依据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原理和作用效果,提出应依托联合征信数据库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制作和公布黑名单,将失信方与授信方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为失信方对全社会的矛盾,从而起到震慑、规范和重建信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诚信: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华林  付乐 《企业经济》2004,(10):23-24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失去信用这条路的纽带,整个经济活动就难以延续和发展。要在全体公民中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环境。诚信道德要与信用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信用制度。要建立规范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惩治失信行为的力度。要大力加强政府和领导诚信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一、城信缺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一)信用意识普遍缺乏,社会道德秩序失衡 由于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社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会计服务人员缺少自我约束。忽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匮乏.信用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7.
会计信用问题的提出源于会计信用缺失的各种现象。利益的驱动是会计信用缺失的诱因,而各种监管制度的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加之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低下,使会计造假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构建会计信用,净化会计市场,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信用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没有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如果守信经营的企业得不到应有回报,失信经营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企业信用状况就会进一步恶化。所以,当前非常需要建立对企业信用状况的社会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赖华林  付乐 《企业经济》2005,(11):24-25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在全体公民中加强信用道德教育,增强信用意识。要逐步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完善的信用制度。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惩治失信行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本期就信用问题刊出了两篇文章。《信用体系建设与实名制制度》一文介绍了美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信用制度,并提出我国必须建立以失信惩戒机制为基础、以记录制度和追溯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实名制为标识手段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则从企业角度,将企业质量诚信体系视作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质量诚信体系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和发展我国企业的质量诚信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信用观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社会信用缺失严重,信用观有待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用观包括信用文化观、信用经济观、信用法制观。信用观缺失的根源有传统观念、制度因素等等很多方面。必须从创新信用文化观、强化信用经济观、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加强信用观建设。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较为普遍,从经济交往角度讲主要是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信用危机已经给经济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失信行为进行追究和惩治成为必要,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较为普遍,从经济交往角度讲主要是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信用危机已经给经济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失信行为进行追究和惩治成为必要,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目前普遍的信用危机以及广泛展开的诚信教育表明:信用已是社会最为稀缺的资源,信用重建刻不容缓。从经济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统一中认识信用关系,从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上认识信用基础,从原有观念作用机制与变化发展实践的尖锐冲突中认识信用缺失,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制度和环境要求中认识信用重建,是客观分析信用缺失以及理性思考信用重建问题的基本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6.
徐蕾 《中外企业家》2011,(10):30-35
信用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备受瞩目的研究焦点。作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政府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失信现象,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而言,当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中的互利思想还没有深入到公众的思想意识中时,容易导致在制度变迁中出现信用转型“真空”。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信用现状分析,剖析信用缺失的原因,寻求重建和提高政府信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日前表示,当前我国征信系统的信用惩罚机制亟待强化,应加快失信惩戒机制建设。李稻葵认为,失信惩戒机制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失信甄别制度,即对是否失信进行科学的甄别;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文章围绕自然人纳税信用治理法规制度缺失、信息化基础薄弱、奖惩机制有待与时俱进、动态监督体系尚未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有待细化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健全智慧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全国统一信息系统、建立与智慧税务环境相适应的纳税奖惩机制、推进智慧税务动态信用监督体系建设、运用区块链构建基于人群特点的联合惩戒机制等建议。以期从制度、共享涉税数据资源、现代智慧信息技术等层面助推自然人纳税信用治理,逐步形成与智慧税务环境相适应的自然人纳税信用治理体系,为筑牢我国纳税信用基石、增强国家税收治理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金融信用现状出发,发现我国金融信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信用缺失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金融失信缺失,完善我国金融信用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督促企业能够践行诚信,重视产品质量,自觉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继续把企业信用列为重点工作。2014年2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4年质量管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加快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系统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制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完善质量守法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研究制定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部门联合惩戒,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让违法失信行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