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能源供需现状及能源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是支持日本经济增长的四大能源支柱.尽管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日本仍然面临着诸多能源问题,包括能源对外依存度高、核电发展面临压力、生产生活领域耗能问题突出、可再生能源计划进展缓慢等.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政策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能源问题和不断变化的能源形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气候环境的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把能源战略重点转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低碳环保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多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全球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投资已达260亿美元。英国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生物质将为世界提供30%的化学品和燃料,世界市场份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一个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代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李彦宏  路漫 《中国经贸》2011,(11):72-73
今年一季度,由于日本“3·11”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引发世界能源格局发生连锁反应,核能发展遇阻,光伏、风能上位的全球新能源市场新格局有望形成。从全球角度来看,德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扶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美国已经通过了一个斥资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中长期计划;中国计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1.4%,2050年达到30%;日本已决定严格控制并压缩核电规模;欧盟宣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20%。  相似文献   

4.
吴倩  侯贺良 《走向世界》2006,(10):16-19
在当今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与人们建立起了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应用传统能源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类所依赖的这些宝贝,终有枯竭之日。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于是,“新能源”一词应运而生。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消费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根据调研掌握的可再生能源的量能,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议,以期实现吉林省能源、环境、经济的合理配置,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所以必须采取刺激其发展的有利政策和措施.从立法保障、价格机制、排污权许可和交易、税收制度、职能部门和政府采购6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政策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广东可再生能源发展障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广东可以采取两类财政扶持与激励政策:一类是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试验阶段,采取投资补贴、软贷款和绿色基金等投资扶持政策,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成本;另一类是政府应制定上网电价、税收减免、可再生能源配额、绿色许可证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财政扶持与激励政策,建立一种市场驱动式的可再生能源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能源危机(包括能源约束和能源枯竭)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开发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与传统能源成本高、污染重、不可再生等不利因素相比,绿色能源的优势显而易见。绿色能源又称清洁能源,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等)和非再生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等)构成。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支持,但是目前能源供应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成为了煤炭进口国,预计未来我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同时,我国的常规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极大,这对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污染少,而且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利用可再生能源补充或替代常规能源,可以缓解能源紧缺、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动因及目的等方面出发,阐释了可再生能源法律概念的应有之义,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1.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能源危机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能源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许多国家不谋而合的选择。今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确立了能源发展“可再生”优先的基调,有评价认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走上快车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推进,镇域经济体的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因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备受关注.以能量四环节理论作为能源研究方法,构建涵盖"源-网-荷-储"技术环节的终端一体化供能系统.利用能量四环节理论规划设计了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湿地特色小镇.案例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镇级区域能源基本自治;可打通"发-输-配-用-售"环节,实现镇级能源互联网;环境与社会效益较好,经济性较差.特色小镇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耦合供能可作为城市化过程中新的供能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发展》2011,(5):68-69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甘肃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人手,分析和提出甘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以及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一)定义和种类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调整一次性能源结构。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一、能源微网系统发展背景随着常规能源的逐渐衰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世界各国纷纷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中国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形势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特区经济》2010,(6):275-27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与能源供求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相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自身优点已经称为各国保障未来发展的有效选择。本文从我国能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保障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新区》2013,(5):30-33
在高新区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交通、建筑、供电、供暖中的应用比例,既可以把握政策机遇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区,更可以推进高新区生态化方向发展步伐,塑造"低碳、生态、环保"形象,打造新的园区名片。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和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并提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占比的计划。欧盟制定了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占比达到50%的目标,日本《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在2020年之前努力使非化石能源电力占日本总电力的比例由现在的约40%提高到50%。美国提出逐步提  相似文献   

17.
《宁波经济》2006,(10):31-32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宁波有较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大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引导能源消费向优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是宁波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一)大力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把风力发电项目作为改善我市电力结构的重要抓手。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风力发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产业》2006,(2):87-87
韩国计划在2006年增加对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支出,以此来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这部分能源的份额到2011年占到其全部能源消费的5%。  相似文献   

19.
指引我国未来15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近日已由国家发改委发布。《规划》提出,将把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8%,提高到2010年的10%左右,2020年近一步提升到15%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从2006年至2020年,我国需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投资大约2万亿元。  相似文献   

20.
易全 《中国经贸》2007,(11):82-84
以“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为主题,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发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等五方权威机构联合研究发表的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蓝天排行榜(简称“蓝天榜”)上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九届高交会面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