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认为,合适的税负水平的实证研究应以发展水平相当和已经取得成功为选取分析材料的依据。为此,本研究筛选出了三类合适的宏观税负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未来10—20年中我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适宜区间为(9.4%,19.0%),中口径的应为(12.4%,27.2%)。即使以此标准来衡量,中国现行的宏观税负水平也并未低到应该立即调整的危险地步。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当前的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税负不足,而很可能是与职能减少不相吻合的政府膨胀与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就应以制度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化为突破口而进一步深化,并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而不能以费改税为手段,重新增加财政规模及政府控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必须运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战略的思维以及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观财政运行、微观企业税负相互结合的方法,客观看待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宏观税负从属和服务于中国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财力作为坚强后盾,其意义完全不同于西方。制度环境不同,政府支出责任迥异。必须对新时期国家税收制度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系统谋划,综合施治,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实现多元共赢。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宏观税负实质是作为课税权主体的国家与该国全体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对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和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三种。一国宏观税负高低主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活动范围与规模、体制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衡量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准有生产力标准、财政标准和人民生活标准。  相似文献   

4.
谢安忆 《经济师》2008,(6):68-69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各国纷纷推出了减税计划与方案,形成了新一轮世界性的减税浪潮。而减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减税时经济增长有何影响?文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税负的逆向选择效应进行理论解释,并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实际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   总被引:87,自引:1,他引:87  
进入新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 ,各国纷纷推出了减税计划和方案 ,形成了新一轮世界性的减税趋势和浪潮。我国自 1 998年以来 ,税收收入连年大幅增长 ,这对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经济形势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税收长期超常增长 ,加重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 ,对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利。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 ,从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来看 ,中国应采取完善税制、适度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水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宏观税负率是比较低的,但预算外税外收费比重却很大,“费挤税”现象严重,结果造成分配秩序混乱,为此,必须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形式,形成良好的公共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7.
张怡然 《时代经贸》2011,(22):31-33
文章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给出了判断宏观税负合理性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结合实际情况,作者对我国宏观税负的合理性进行了判断,并给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宏观税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回顾有关税收和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并以此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税负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当前的宏观税负,并对宏观税负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给予必要的扶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税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地税税收宏观税负因此有所上升,本文从经济发展和税收征管角度分析了原因,同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判断地税税收宏观税负增速将会趋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各界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认识存在差异,包括宏观税负水平偏低、适当、偏高三种观点,其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来衡量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如果按照大口径统计,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确实高于世界平均的水平。影响我国宏观税负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税收等三个方面,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物价变动、经济增长和税收政策及征管这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位居首位,物价因素已不再是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征管因素则成为影响税收收入的增长的主要因素。要有效降低我国偏高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当从调、减、增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减税,优化我国税制结构,从而达到从整体上降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an original data set of more than 500,000 non-alcoholic beverage price records, we evaluate the impact on consumer prices of the ‘soda tax’, an excise on drinks with added sugar or sweetener, introduced in France in January 2012. We adopt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approach and find that the tax was gradually passed through to the prices of the taxed beverages. After 6 months of its introduction, it was fully shifted to soda prices and almost fully shifted to the prices of fruit drinks, while the pass-through for flavoured waters was incomplete. We also find that the pass-through was heterogeneous across brands and retail groups.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改革、财政分权以及政绩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引发了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横向税收竞争实际上是政府间的一种博弈,是一国范围内不同辖区政府之间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采用税收手段进行的角逐行为及其博弈过程。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税收竞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明税收竞争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效应。所以,规范税收竞争,应从适当赋予地方税权、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张阳 《财经研究》2007,33(11):124-134
文章建立52期世代交叠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用以研究税制改革的税负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也即在考虑完全预期因素和消费者偏好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包括家庭、生产和政府三部门在内的方程组模型,来描绘出整个经济的均衡路径,并用此模型对我国税制改革对不同年龄人群福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和税制由流转税为主体税种转为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两项最重要的税制改革对不同年龄人群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呈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态势,向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取向和“微撞”的需求管理模式,通过稳健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操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景气在2003年继续其2002年以来的扩张倾向,全年GDP增长率将接近9%,并且将在2004年完成从经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21世纪上半叶,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历史趋势,核心通货膨胀率将处于较低水平。在当前经济扩张的初级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建立以增加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增加就业、保持结构平衡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多重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7—2008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核心CPI上涨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11%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2008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以在总体经济景气进入收缩阶段后延续其繁荣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5-2006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中国经济向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方向稳定发展,继续呈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态势。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保持其中性政策取向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最高可持续增长率(HSGR)的需求管理最终政策目标指导下,建立价格、工资与汇率动态调整一致的政策目标体系,通过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操作,以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Using point elasticities rather than using either arc elasticities or slopes of demand and supply curves provides the best method for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excise taxes. Not only does a point-elasticity approach simplify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ax impacts, but it also allows instructors to take advantage of publicly available empirical estimates of demand and supply elasticities to show students how theoretical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real-world tax policy issues. To illustrate these advantages, the authors use several available estimates of point elasticities of demand and supply of raw sugar to calculate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a recently proposed penny-per-pound tax on raw cane sugar grown in the Florida Everglade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ecular volatility of output, inflation, the exchange rate, and poverty in Argentina. Inflation, currency devaluation and a wid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cycle have been recurrent problems in Argentina for several decades. The literature has extensively discussed those issue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relatively unexplored theme that may contribute to a partial explanation. It deals with the continuous tendency to equalize different profitabilities resulting, in turn, from remarkably different sector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Thus, for any given exchange rate, an incessant tendency toward the equalization of profitabilities generates opposing inflationary and devaluatory pressures. The resulting inflation-devaluation cycle feeds income redistribution, GDP fluctuation, real exchange rate instability, and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20.
宏观调控的定位、依据、主客体关系及法理基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是社会化大生产、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市场经济失灵等。宏观调控主体是政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是宏观调控的客体。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终极主体,地方政府是宏观调控的客体。中国需要制定专门规范宏观调控行为的法规,这种法规应当属于程序性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