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近年来,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社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根据新形式的要求不断创新。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方式,浙江省平湖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在农村地区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为此,笔者赴浙江省平湖市开展了实地调研,先后在姚浜村、野马村、虹桥社区、鱼圻塘村等地与村民和村干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经济改革引发的乡村社会快速转型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乡村社会交换方式的变迁存在双重趋势:一是网络性交换非网络化,二是非网络性交换网络化,这种变迁趋势使两种交换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处于变迁之中。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传统道德习俗逐步边缘化,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基础也逐步离散化。在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要想改变农村社会治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困境,需整合乡村文化,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性治理,并运用现代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人",其背后必然涉及与人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庞大的治理体系问题.回顾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变及发展,尤其是我们党百年乡...  相似文献   

6.
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和乡村利益冲突、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村民基本权利未落实等问题,本文提出以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视角,科学谋划乡村社会治理发展、满足民众社会需求、合理规避乡村治理困境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乡村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出现了变革,苏南乡村发生了经济、空间和社会的多层面转型,乡村经济形态由内发型转向开放型并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乡村经济空间由分散走向集中从而促进了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传统乡村向城市化乡村转变进而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转型的主要调控措施是乡村重构.  相似文献   

8.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的前途和命运,是构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石。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发展全面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加速流动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一些偏远和落后的乡村开始出现凋敝和衰落的景象,空心村、三留守、小村官大腐败、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乡村社会治理已刻不容缓。为此本文在分析乡村社会治理框架、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广东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调查,剖析广东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从而寻求广东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进而推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乡村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管理的重点是农村治理。社会治理的好坏取决于农村治理的好坏,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农村稳定。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的方式应该进行变更,因为现有的治理方式妨碍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基层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农村治理,并且回顾了过去农村治理的方式,根据农村市场化趋向进行改革,呼吁变更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感到工作难搞、群众难管,在干群关系上出现了裂痕。笔者认为,切实改善干群关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在经济利益上,要有价值观念。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在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他们在从事生产、经营、分配等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往往以“价值”这把尺子去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12-14日,第二届“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学者分别进行了7个专题的报告与讨论,另外来自海外的3位学者还在7月13日晚奉献了“民主与治理:中外比较”专场学术报告。每场讨论都依次采取主持人介绍报告人、学者报告、评论人评论、听众提问以及报告人回应等程序。  相似文献   

12.
正地处江西省中部的新余市渝水区,是个工农交叉、城乡交错的区域,辖17个乡镇(街道)、18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9万人,农业人口约34万人,先后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等荣誉。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是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以来,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渝水区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思路,积极创新工作,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五力聚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3.
正地处江西省中部的新余市渝水区,是个工农交叉、城乡交错的区域,辖17个乡镇(街道)、18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9万人,农业人口约34万人,先后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等荣誉。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是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以来,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后,以优化调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省级政府更多自主权为核心的用地审批权限调整如何影响未来土地管理走势?本文通过梳理用地审批制度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结合新形势土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放权"之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地制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之后,一系列包括税费改革在内的惠农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矛盾的老大难问题面前,农村社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本文主要从农地制度变迁、基层治理结构和财政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出现的治理危机,研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农村社会多方主体利益,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促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资本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资源和关键要素。在新世纪背景下,传统社会资本开始解体和变迁,其对农村社区治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新农村建设增加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周维浩 《农业经济》2023,(10):107-109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对于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相对缓慢,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相对淡薄,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完善相应法律体系,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升农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