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因,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确保大学生扎根于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从而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人们的梦,也是青年的梦,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冲击,高校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用"中国梦"思想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全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构建优秀高校文化育人目标,就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勇于创新、矢志奋斗、品格高尚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浅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呈日益多元化趋势。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信念迷念等严峻局面。应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成立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专门研究机构,注重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注重优秀学生和优秀事迹的示范引导作用,健全高校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基础。当今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思想情操。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缺失现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弘扬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事关青年价值取向,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法作为中华传统独特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汇聚新的时代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是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继承融合与创新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理工类大学生是推动产业技术科技创新、时代发展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生力军。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为根基。但目前理工类大学生在主体认知、多元文化和知行合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重视和探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文化大厦的基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时期,传统体育在高校却被"边缘化"了。针对此现象,文章就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优势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发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充分发挥高校"人、财、物"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维系民族情感,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弘扬光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大学生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夯实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朴素的道德伦理观,是高等院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鲜活的素材,它对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会起到十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掘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之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中汲取丰富涵养,而且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还要打造一个遵从德善、积极奉献、效楷学榜的意识新高地。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高校课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建构传统文化"金课"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将精神谱系历史生成与职业素养结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盘活教学资源,并以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1.
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并且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标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自由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的特点。本文旨在挖掘传统"和合"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从未间断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化功能导入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从内源发展中寻找解决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知行脱节”问题的方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一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近年来,由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缺位,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缺少社会责任感以及缺乏高尚道德追求等。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养成教育的作用,锻造大学生的自律品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价值观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使命,它的实现关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关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愈来愈深入人心,其发展给我们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功利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如何抵制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并探索扬弃功利主义的对策成为了实现阶段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急切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认为要从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及社会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提炼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形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建设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必须有健康的人格,以承受外界的各种压力,迎接时代的挑战。但当代学生在人格发展中出现了贪图安逸,价值观扭曲,法制观念薄弱,自制能力较差等问题。高校要发挥校园宣传媒体的作用,改进德育方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宣传主题,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鼓励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保障其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茶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高校礼仪教育的形式,加速礼仪教育的内化过程,有效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构建现代人才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制度和价值契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当前,有些大学生孝道品德缺失,不懂得感恩。因此,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孝道教育非常有必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传统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内涵。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优秀文化的生动展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精神中蕴含的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勇于钻研等精神成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来源。在"90后"大学生中传播和践行雷锋精神,使之成为大学生可学可用、能学能用、活学活用的德育资源,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