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河池传统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传统村落日益解体、传统文化逐渐凋敝以及村落生态日益恶化等问题,加强河池传统村落价值挖掘,培育村落内生动力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乡村面临的价值困境,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的路径,研究重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方法,进一步发掘整合与传承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多样化集体记忆和多元性价值,激活乡村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河池传统乡村在继承珍贵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保护和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把每一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产业相结合,以文化为抓手、继承乡土文化传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合力,更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资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形态是其适应地域环境形成的独特肌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30个传统村落为例,从整合度、连接值与可理解度三个方面对这些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了解析,以期能为蔚县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挖掘、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赵瑞雪 《活力》2022,(1):154-156
进入 21 世纪,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乡村文化复兴,本文将对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举措进行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重大决策部署。以粤北古村石塘为例,探讨如何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抓手,通过传统村落的微更新系统实践,以点撬面,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村镇社区全面复兴。为中国广大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案例。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是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实践的重要一环,多视角的审视有助于更加系统、完善的保护策略制定。选取潮州市葛口村和新陂村为案例,基于定量的眼动追踪技术,结合定性的半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村落风貌认知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以探究群体认知差异对村落风貌保护策略制定的支撑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于传统村落中不同类型的风貌均具有认知程度、认知方式及重点关注元素上的差异。由认知差异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差异是传统村落风貌多元化保护策略制定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镇化时期自上而下、追求效率化"快"发展的蓝图式乡村规划方法,已不适应我国当前传统乡村社会生态修复、产业培育和文化传承的振兴目标与发展需求.传统乡村规划思路应从效率化"快"发展转向品质化"微"振兴,规划方法须从蓝图描绘走向行动陪伴,即根据长期驻村调研,明确乡村多元系统要素振兴诉求和居民发展需求,针对性的展开乡村社会治理、产业培育、环境修复及文化传承等"微"振兴行动,渐进式的重构乡村社会生态平衡、重生乡村产业造血能力、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使规划行动契合传统乡村实际发展需求,实现传统乡村长期可持续的振兴目标.研究结合阜平县天生桥镇村庄发展行动规划展开实践应用,为探索传统乡村渐进式"微"振兴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城镇化与"三农"密切相关,县级单元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单元。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县域城镇化互促共进、相辅相成。从乡村内生活力缺失、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足、乡村地区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城镇化中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近就地吸纳农业人口转移、保护和传承乡土文明三方面重新认识县域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从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差异化乡村发展指引、发挥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支撑作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新经济、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等方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项振兴工程便在全国各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五年来,乡村振兴取得了卓然的成就,但也逐渐浮现出一些问题。实现脱贫摘帽后的贫困村落,在乡村振兴工程推进中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技术服务不到位、振兴主体流失、农民思维观念固化,以及领导向心力缺乏等问题,需要从人才、管理、基建、产业动力和思想转变这几方面实施有效措施,以期助力此类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村落是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并存、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传统古村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今,10年间全国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从最初的9707个以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的速度锐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发掘其新的生存环境和时代价值是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河北省拥有传统村落32个,水峪村为典型传统村落代表,本文结合水峪村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出相关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现代化伟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显示出更大的价值.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鄂州山村时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2015年他在云南大理考察时再次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2012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四部门联合通知要求,我国全面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截至2020年底,已有6819个传统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什么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本质意涵?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怎样解决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以及防止过度开发,避免"千村一面"?这是攸关能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颂  汪祥念  吴明镜 《价值工程》2019,38(31):21-23
依托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和乡土生活气息,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做好适宜的旅游开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条有益路径。本文以随县太白顶解河村为例,通过旅游驱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探寻该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以期达到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契合点,为随县太白顶解河村的文化延续和生态平衡找到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侯艳菲  顾进立 《价值工程》2019,38(20):41-44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价值极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剖析战略中的"二十字方针"的文化内涵,准确地把握村落特色,准确地认知历史空间,努力构建文化网络,以腾冲市董官村为例开展因地制宜的"个性保护规划"的实践探索。村庄规划路径没有唯一,也无法通用,本着一村一特,一村一规,量身定制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山西是我国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流域丰富农业文化遗产重要地区,因此挖掘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遗产项目,开发、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余维君 《城市发展研究》2023,(10):90-96+133
传统村落保护既是响应历史文化传承的紧迫需求,也是践行乡村振兴理念的一大举措。尝试从“社会—空间”视角认知传统村落的内涵,探索“社会—空间”的整体性保护路线。研究将社会形态作为一种认识传统村落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空间”领域性、秩序性、标识性的认识,提出三种社会空间关联:一为“社会—空间”表现形态,即村落内部的社会体系所依存的空间范畴。二为“社会—空间”的结构格局,即社会群体塑造的聚落形式与功能。三为“社会—空间”的建构单位,即以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为标志的社会共同体组织。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社会—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对传统村落的理解和保护应该立足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关联性,一方面侧重物质空间对于社会结构的承托;一方面关注社会形态对于物质空间的反应。思考传统村落的本质特征,希冀实现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的关联保护。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济》2019,(11):88-92
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农业产业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较快,但也暴露出建设模式单一、产品定位不准、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面临高质量发展困境。本文在总结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应具备的价值特征,并从加强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乡村文化元素的挖掘、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和发挥政府组织决策职能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抓手。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的发展须依托地域环境与气候资源,其次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发展格局,使得乡村旅游为旅游扶贫增添助力。乡村发展的核心便是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层次,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靳明飞 《价值工程》2014,(20):135-138
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村落传统历史风貌入手,通过对苏南乡村风貌的现状调查,解析苏南地区的历史风貌在建设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意在传承中国传统乡村历史风貌和文化。希望通过对苏南地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探索出一种符合中国现状的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更新模式,让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在保护中得到传承,使传统的古村落与现代的生活节奏相互融合,得到新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国家对乡村发展提出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数字乡村"概念被提出以推动乡村各级建设。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把握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产品策略手段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寻求乡村"人工智能化"特征,推动江西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将为江西乡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何韶颖  杨钰琪  汤众  陈佳琪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中插16-中插21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型传统村落风貌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潮州市狮峰村为例,结合乡村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需求,从基于地理和文化特征的风险识别,到村落整体风貌和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与日常维护,探索一套适用于传统村落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