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GDP与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产业产值与GDP三个角度进行定量分析,实证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带动作用,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物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区理论发展和实践模式及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服务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并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分别从地理区域、经济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构建了区域生态产业体系和具体的项目结构,设计了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总体框架和产业积聚模式。  相似文献   

3.
西北葡萄酒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是我国生产优质葡萄酒最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该文论述了发展西北葡萄酒产业的现实意义,分析了西北葡萄酒产业的生态资源、科技资源、政府能动力、文化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该文认为西北葡萄酒产业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进入战略转折期,并从区划研究、培育区域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原产地保护方面提出了增强西北葡萄酒产业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江西自建国以来江西首次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成果,文章依据2010年江西统计年鉴数据,利用Spass19.0软件,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1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现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县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而后提出针对性政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等指标合成区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分区数据为基础,对区域内水资源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年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呈上升趋势,从5.39增长到5.63;在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因素中,干旱指数对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供水率、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这三个因素对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现状(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范围。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占全省总面积的31.9%,区域涉及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人口占全省的52.8%。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西省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创造了宝贵机遇。江西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以全面按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要求,围绕大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型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着力从四个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外包的竞争力差异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彤 《农村经济》2005,(9):101-103
外包使企业间形成临时性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相比,在形成机理和竞争优势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拟通过对外包和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比较分析来探索这两种产业组织各自的优势及如何利用这两种产业组织的形式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现状,分析其产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进行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分析是构建良好地域经济结构的前期工作。本文从生产力构成三要素出发,构建了县域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测评体系,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为承载力较高、中等、较低、低四类县域,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此促进生产力诸要素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进行合理安排部署,逐步形成鄱阳湖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9个基本单元区划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应根据区划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与优化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生态服务重要性和景观连通性识别生态供给空间,以生态服务需求强度和道路通达度识别生态需求空间,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提取廊道;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探讨生态保护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源地面积为13679.43km~2,占总面积的26.74%,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庐山西海等地;高生态需求区面积为3336.91km~2,主要分布在各县级行政辖区政府驻地的集中建成区;生态廊道总长度为3879.8km,源源廊道长度为1631.4km,源需廊道长度为2248.4km,生态节点有58个,廊道断裂点有92处。文章提出"两带、一核心、一轴、五分区"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模式,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化和网络化的生态安全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迄今为止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围绕山、江、湖的综合治理,在生态农业建设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尤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面,收获颇丰。但是,该区目前仍存在着生态优势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的龙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江西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和功能关系两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分布在0.008~0.141之间,城镇化水平最高区域为南昌市区,最低区域为武宁县;2从空间分布看,6个城市建成区的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属点状分布;而剩余25个县域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以鄱阳湖湖滨带为核心,圈层形式向外围逐级递减;3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在城镇化结构中社会收入分值所占比例高,而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分值比例较低;在城镇化功能中基础教育、人居环境和医疗卫生功能得分较高,而就业吸引力相对不足和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偏低;4空间优化显示,城镇化高质量区与亚高质量区应以提高城镇化结构功能为主,城镇化中质量区与低质量区应选择同步优化城镇结构与提升城镇功能。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镇质量测度和优化空间布局,可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健康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正>在生态养殖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市场开发,沙塘鳢鱼正在逐渐占有稳固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消费口碑,有望打造成为淡水渔业产业的明星水产品。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浅水湖泊,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江西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鄱阳湖"品牌引领下,进行沙塘鳢生态养殖及相关加工水产品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那么,产业集群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笔者认为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正>鄱阳湖水域沙塘鳢的相关研究较少,刘世平对抚河流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且采集到了沙塘鳢标本。郭治之和刘瑞兰系统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结果指出,沙塘鳢在赣江、抚河、饶河和鄱阳湖均有分布,但修水和信江未见其分布。张堂林和李钟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鄱阳湖一直有沙塘鳢分布。但由于沙塘鳢个体较小,且鄱阳湖天然产量不高,一直没有引起重视。近年来沙塘鳢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较高开发价值,有条件成为环鄱阳湖区域产业化养殖的地方特色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乡村人居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既有苏州三山岛村、泰州东罗村、徐州北村村等自然条件及产业基础优势明显、人居水平发展较好的村,也有一些先天优势欠缺、后天发力不足的人居水平相对滞后的村。把握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关系和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推动江苏农村人居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逻辑关系。只有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才能创造宜居生态、引领乡风文明、为产业兴旺营造优越的"三生"氛围、带动乡村生活富裕,从而推动乡村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保持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共识。通过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促使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中淡化、衰退的因素逐步被新的优势竞争因素取代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创新包括组织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集群的创新,协调集群内部各环节的发展,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