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多年对上海市民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的民生状况和民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在考察居民对自身"生活变化"、"现状满意度"、"阶层意识"、"信心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上海市居民对民生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了近三年的民生发展情况和2012年出现的新变化;从关注率和关注强度两个维度,考察居民对十大类、51项具体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分别筛选出关注率和关注强度最高的前十大民生问题,并分析了近三年这些问题的变动趋势和2012年的新特点;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积极变化和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民生状况和民生满意度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宁波通讯》2014,(2):12-33
<正>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民生所在,政之所行。一直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民生建设,倾注真情实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汇集各方智慧,积极实施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通"断头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禁燃区"建设……盘点2013的民生工程,其点滴努力的背后,不仅是广大市民生活的实在改善,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直观体现。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辞藻,改善民生的愿望与努力,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幸福。本期聚焦2013年宁波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向广大读者一一展示。  相似文献   

3.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彰显民意,民生凝聚人心。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实事真正当作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狠抓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再次交出"暖心账本",2017年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千万宁波人的生活因此而改善,幸福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相似文献   

4.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民生科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5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相似文献   

5.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策。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溧阳市支行(以下简称溧阳支行),积极响应政府和上级行全力以赴服务保障民生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民生保障和改善中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助推溧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金融创业环境、促进民生金融创业健康发展,会同市相关部门联合推出2016溧阳"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动员、激励、服务下岗失业人员、返乡  相似文献   

6.
余姚:拉动内需着力改善民生余姚将全面实施"2138"计划,即用两年时间安排100亿元政府性投资,拉动350亿元以上的全社会投资,力求在重要民生安居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  相似文献   

7.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就是最大的"国计"。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民生为本"是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房价、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这些问题在2011年能否得到进一步解决?对此,我们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关注民生民为国之本,生乃民之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此,民生被视为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也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民生工作。认为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务,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渐成趋势。社会关注点也从GDP政绩转向民生政绩。  相似文献   

9.
赵娟 《改革与开放》2013,(10):114+116
民生问题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取得了民生建设方面的成就,而且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新一届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关注民生建设,并且提出"中国梦"的新理念,"中国梦"的构建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必须符合"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精神,将保障民生作为重要的着眼点。实际上,绿色发展也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是重要财富。目前中国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转"字,包括转变、转型、转轨、转制、转折等含义。其中的转折,就是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变成了国家发展战略,变成了国家发展目标。未来发展方向定是保障民生从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始,保障民生将成为未来三十年的主旋律、主基调。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江苏省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将民生问题提上新的高度,发挥金融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于民生方面的支持.但是因为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依旧限制其发展、融资结构有待改善,"三农"方面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房价依旧过高,特殊群体创业的扶持力度不足,保障性住房无法充分满足人民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贫富差距很大,所以民生金融惠民工程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青海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怎样改善民生条件,满足人们高品质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工作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要求青海省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这条路上不仅不能停歇还需更加努力.青海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先后提出"四个转变""五四战略""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等发展目标.本文就青海省为什么继续要以生态保护为抓手,落实"四个扎扎实实"?为什么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还要强调民生改善?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就青海以生态立省,走生态型政府治理路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正铜梁,还有一个别名"龙城",或是"龙乡",在这里,不仅有千年古城安居,还有"五朵"盛开的鲜花。龙城的美丽,不止于形,还洋溢在百姓美丽的笑脸中。2013年8月,铜梁开启了"民生实事"工作,把老百姓最需要、最急迫的"需求"摆在了龙城腾跃的第一位,给这座幸福之的百姓以真正的幸福生活。正如区委书记陈勇在铜梁区第十三党代会上所说,大幅提升群众幸福指,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点和落脚点,把"民生极大改善,人民众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坚持发展为了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上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生计,保障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改善民生,是创造健康家园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党和国家民生政策的必要性,"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的政策,继而探讨了"十八大"民生政策对民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市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保证。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生抓在手上,大力推进平安宁波、法治宁波、美丽宁波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优化民生事业布局、着力深化民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走过的这几年,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面貌,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产业  相似文献   

16.
如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如何以更加优质、充实的民生"大礼包"奉献给人民群众?2012年12月,记者走进西安、渭南、商洛三市,感受他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谋划实践民生事业大发展的独特思路和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7.
民生工程是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政府也形成共识,加大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重点.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章节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并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党"坚持执政为民,首先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2003年胡主席视察京郊时的讲话:中国新闻网,2003年1月25日)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和春节期间视察甘肃时,胡主席再次将民生问题提出来,并强调注重和着力解决好。  相似文献   

20.
《宁波通讯》2012,(Z1):33-34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及社会稳定。十年来,我市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以"充分就业县(市)区"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