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邱唯 《时代金融》2012,(21):315-316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政府投资与对外出口拉动,而当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受阻,一味依靠政府投资将导致重复建设及浪费、腐败等不良后果,只有提高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才是摆脱经济危机困境,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稳定增长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学指出,总需求是由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大部分构成。由于全球经济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从目前看,出口增长的难度很大,依靠出口增加总需求的愿望难以实现;而政府支出在总需求的比重很小,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为了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外贸急剧减少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国家公布了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及相关政策,各省(市)相继出台的投资计划规模更大,资金来源除了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以外,主要依靠资本市场和银行间接融资。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为了配合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4.
张薇 《中国金融》2007,(21):63-64
尽管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非一日之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这是确保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必须想方设法使消  相似文献   

5.
一、经济增长状况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10.3%的增速.但是仍然延续了“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主导型投资在外部市场逐步恢复时没有及时退出,导致总投资因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同时增长而快速扩张,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启示我们,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7.
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及其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来说,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压力在金融危机中越来越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措施,消费券陡然走红,不少人视之为提振消费的有效反危机对策而极力倡导,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以消费券的形式来刺激内需对经济来说治标不治本。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消费券发放的各种效应,并在最后提出了应对经济衰退,促进内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研究了过去15年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收益率的相关性,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里,中外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中外股票市场收益率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发现出口路径会显著增强收益率的正相关性,对经济危机起到传导作用;外商直接投资路径会显著增强收益率的负相关性,对经济危机起到缓冲作用。建议政府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时,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缓冲作用,同时不断引导出口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内需,减少经出口路径传导至我国的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来说,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压力在金融危机中越来越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措施,消费券陡然走红,不少人视之为提振消费的有效反危机对策而极力倡导,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以消费券的形式来刺激内需对经济来说治标不治本。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消费券发放的各种效应,并在最后提出了应对经济衰退,促进内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在我国这"三驾马车"跑得快慢不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现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健康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拉动,消费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负面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今后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着力点,逐步提高消费率,促使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运行,从而保障我国经济能够长期自主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总需求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结果发现:导致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是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净出口,而问题的根源又在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解决中国M2/GDP比率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紧缩货币供给量,而在于真正改变中国现行的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来推动,同时真正进行市场化(特别是要素的市场化及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王靓 《中国外资》2010,(12):37-38
美国的一场经济危机让世界各国都受到了影响。经济危机对每个国家来说都不再是遥远的事。如何避免危机的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的投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投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研究我国政府投资结构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面对下一次国际金融危机时才能临危不乱,继续经济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14.
观点五则     
《金融博览》2012,(4):36-37
1拉加德:中国经济加快转型惠及国民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说,中国应继续支持增长;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内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党中央之所以对消费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由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当首我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不协调状况决定的.当首,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必须多措并举促进国内消费需求,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藏富于民、强化保障、优化环境、倾斜农村.  相似文献   

16.
魏延玲 《新理财》2012,(10):61-63
靠投资、出口、低成本驱动三驾马车拉动的快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停滞、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国民贫富分化严重、生产力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态污染事件高发、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欧美经济不振导致出口疲软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企业产业投资战略和决策构成新的挑战。解读"十二五"规划纵览"十二五"规划,体现了五大特点:经济全球化:平衡进出口与海外  相似文献   

17.
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最大商机
  中速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投资和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快速增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即使经历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过去的增长方式依然不适应中国经济现实了,这种增长方式恐将难以长期持续;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其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是制约中国经济更好增长的瓶颈所在;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资源的高消耗、低效率,且产能过剩超出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根据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退时期,出口减少,政府应该增加投资、减少税收,通过乘数效应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财政政策决定了政府支出,而政府支出的资金来源除税收和借债外,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会计师在经济转型中大有可为 "经济转型与会计师社会贡献"是本次大会研讨的主题.注册会计师在经济转型中如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每位注册会计师都应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也得到了深入发展,可以说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但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长的路子要走.为了缩小差距追赶先进,我们急需经济转型,由当前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20.
刘光辉 《金融博览》2005,(12):19-19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