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福建省正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制造业应当挑大梁.文章分析了福建发展制造业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打造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的几个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产业主体仍然是低附加值制造业,并出现过度竞争,产能过剩,而一些高附加值的较高端的产业却又发展滞后,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转型,而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创造了资本、技术、管理、时机等重要条件。结合分析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转型的政策选择,以期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天津经济》2009,(5):75-76
5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庄劭菁 《北方经济》2012,(20):77-79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地域划分上包括了20个城市,采用数据包络方法评价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效率。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划分,将20个城市划分为"五轴",通过比较各轴上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效率,寻找阻碍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翁新汉 《中国经贸》2009,(22):74-75
加强闽台制造业对按,对于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产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闽台制造业合作也日益深化。文章在阐述福建省制造业发展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台制造业对接的特点及其今后对接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进一步推进闽台制造业对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开放潮》2006,(Z1)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海峡西岸”写入《建议》,给福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及产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而鼓楼区作为福州的核心城区,日前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则表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区资源、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鼓楼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人居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社会事业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的现代化核心城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投资环境入手,分析环境对于投资的吸引能力,侧重通过政策、经济、基础设施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改善投资环境的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海峡西岸投资环境,提高海峡西岸的引资能力,提高经营活力和经营效率,增加盈利能力.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省新一轮招商引资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开放潮》2006,(1):29-33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海峡西岸”写入《建议》,给福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及产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而鼓楼区作为福州的核心城区,日前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则表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区资源、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鼓楼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人居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社会事业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的现代化核心城区。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和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背景,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消费生产衔接,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耦合关系等多维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泉州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吕峰鹏 《开放潮》2004,(10):28-28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发展第一层面的漳州市该怎么办?8月中旬,漳州市委书记袁荣祥在市委八届十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两岸经贸台作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把漳州市建成与厦门特区互动、对台台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高端制造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端制造业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大量知识技术的密集体;二是附加值高、收益高;三是风险大。  相似文献   

14.
何福平 《南方经济》2005,(10):46-49
通过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实现其优化高效配置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要着力解决海峡西岸区域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布局不合理、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要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区域整合、城乡协调、能力提高、闽台合作为重点,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制造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物联网络优化调度制造业全流程,实现制造物理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先进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加速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制造业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的现状为立足点,深入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变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对策建议: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实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促进人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海西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为海西区与台湾制造业合作指明了方向。作者系统整理有关数据,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海西区制造业结构演变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并与周边广东、浙江、江西三省制造业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台商投资产业在海西区制造业结构演变与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石化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应是海西区与台湾制造业近期合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在综合分析全国区域布局,以及环海峡经济区,特别是东部两大经济圈的影响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闽台两岸产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是台商投资大陆的初始地,吸收台商投资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台资已成为福建省利用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实际利用台资额占全国吸收台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闽台两岸产业对接,关键在于把握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机遇,发挥闽台合作优势,明确产业对接重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的基础,打造软实力优势是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提升区域软实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当务之急。概括起来,主要应在培育民众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政府的政策环境两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