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力 《新疆财经》2007,(6):34-37
近期我国出现了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持续性上涨,导致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不断上涨和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新一轮的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加重。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我国的食品价格指数与哪些商品价格有关联,而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CPI的上涨,最终说明食品价格上涨不会导致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美元指数上升,石油价格暴涨,这意味着什么?同时,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突然变得异常尖锐,这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套路数。中国货币政策之所以可以从紧缩转向中性稍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CPI开始掉头,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之所以在G20和APEC会议上不断呼吁发达国家管制大宗商品价格,抑制投机炒作,实际上是中国已经明确认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物价和生产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期发展面临资源瓶颈,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程度与日俱增。随着世界经济衰退,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如何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用相对低的成本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源,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商品价格与经济周期间的相关性及决策者心理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等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直观的讨论,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包含联邦基金利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PPI、CPI和Shibor这6个变量在内的VAR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元加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降反升,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渠道;人民币短期内贬值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不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外贸易是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的主要方式,其中,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反应并不显著。大宗商品价格是美元加息对我国溢出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相对强弱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环球财经》2008,(9):21-21
月度调查话题:消费者物价调查机构:欧盟统计局(Eurostat)、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法国统计局(INSEE)、美国劳工部、日本内阁办公室、墨西哥央行、新华财经 调查结论:自7月中旬以来,最近数月推动物价上涨的诸多因素(尤其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美元走软)都出现了逆转。虽然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可能还会有一些可观升幅。但如果能源价格不再回升,整体通货膨胀未来必定会回落,核心CPI也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刚刚跨入2008年的第四季度,专家已经开始纷纷预测和求索明年的经济形势与应对策略。就在日前举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表示,明年1、2月份,如果我国食品价格不向上反弹,CPI涨幅预计将回落到2%-3%,而随着全球商品价格、资源价格、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明年5、6月份我国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7.
梁伟沛 《新财经》2005,(4):16-17
进入2005年,国际、国内市场对大宗原材料商品的需求相当旺盛,钢材、铁矿石、煤炭、石油和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均出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大幅上涨。由于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的涨跌将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投资者持续关注其价格走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在VAR模型下建立了CRB,IPI,CPI和一阶养分形式的DPPI四者之间的脉冲关系,通过观察冲击变量对响应变量的反应程度定价格传导及滞后期数的显著性,得出了以下结论:(1)CRB到IPI、DPPI,IPI对DPPI,CPI对DPPI,IPI存在明显的价格传递关系,而其余价格链的传导均是无效的;(2)我国自2009年以来物价的不断上涨部分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商品流通的上游端——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即输入性通胀地表现在了PPI上,但它对CPI的升高的解释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失误难辞其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断下调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像过去那样迅速反映在商品价格上,而是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攀升。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遵循了"泰勒规则"——把CPI当作最主要的监控对象,致使美联储错过了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最佳的时机,导致美国信用扩张过度、资产泡沫,特别是房产泡沫不断升级。资产价格的上升最终会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等逐渐传导到商品价格上,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美联储开始急速提高利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后危机时代,美国的资产价格开始了迅速的回升,美联储应该吸取货币政策调整滞后的教训,适时地退出刺激,避免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要实现“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而这一决策主要是因为2007年商品价格出现了较快的增长,CPI指数连创新高。经过分析后发现这属于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针对这种形势国家应采取相关政策调节,老百姓也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全球大宗商品供求价格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巨大波动。以石油、铜、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另一类大宗产品,如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却在不同阶段出现了周期性的价格大幅波动。通过对于上述商品供求价格弹性的研究,我们发现第一类产品的供求价格弹性都比较小,但需求弹性要大于供给弹性;钢铁、水泥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但供给价格弹性比较大,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而汽车、房地产的需求、供给价格弹性都比较大,同时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正是由于各类产品弹性特征,导致了上述商品的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较小幅度的变化而产生大幅度波动。并且,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商品由于自身弹性特征,往往会引起生产和价格周期性波动,不利于整个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我们提出需要通过制度、政策安排,建立上述大宗商品的价格研判与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2.
物价问题,是近来经济运行中的热门话题,根据有关方面发布的CPI消息,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4%,上半年达到3.2%,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对于CPI的这一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考察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成本传导能力模型和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研究发现:上中游行业成本传导能力较强,下游制造业成本传导能力较弱.同时,农产品、煤炭、原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0%,推动CPI上涨...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猛烈了一些,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价格上涨却比较温和。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中国缺失了国际定价权  相似文献   

15.
白明 《西部论丛》2008,(1):31-32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市场上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虽然总体上都在上涨,但也有冷热之分。相对来说,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猛烈了一些,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价格上涨却比较温和。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中国缺失了国际定价权?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国内CPI增速迅速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我国通胀形势已经缓解。不少专家认为,短期内通缩风险已经大于通胀,长期来看,则应警惕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导致通缩通胀交替出现的局面。10月CPI回落至4%,比9月份下降0.3%。工业生产增加值继续下滑,事实上这已是通缩的苗头。  相似文献   

17.
曾肖怡 《特区经济》2014,(3):147-148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大宗交易制度的基础之上,以我国上证A股的部分股票为代表,研究了我国大宗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在不同时刻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大宗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改进现有的大宗交易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大宗交易系统的使用率等。  相似文献   

18.
田永明 《北方经济》2002,(11):20-2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生产不但要承受国内大宗初级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压力,还要迎接国际强势农畜产品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低碳将推高全球通胀水平,波及多种商品产生敞口风险,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化解碳减排和高油价共同构筑的困局。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我国经济也将造成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低碳将继续推高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进而推高全球通胀水平,我国将面临全面高涨的原材料及人力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20.
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次会议,研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会议在重申保持宏观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还专门提到“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金融委会议为何提出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源于输入性通胀吗?输入性通胀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