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金刚 《经济师》2010,(2):68-68,71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我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文章从产业转移的本质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的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在积极、合理承接国外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主动加快向国外的产业转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使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正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与区域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在协同互动中推动产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而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使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正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与区域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在协同互动中推动产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而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分析,提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国不仅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且由于国内发展差异巨大,在我国还出现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发达国家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决定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而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则使得政府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因素。据此,预计我国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趋势: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制造业则仍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而东部地区政府阻止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等相关政策,是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相似文献   

8.
胡元礼  张宇 《经济管理》2004,(11):15-17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效应分析,指出我国应通过扩大对国际转移产业的吸纳规模,发展跨国经营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中部各省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繁重,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对外贸易的角度重新梳理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及发展趋势;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国内的区际产业研究成果。认为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与国际产业转移差别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地区实际结合较紧密。最后,笔者提出了目前产业转移研究的三方面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199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是: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时不能机械照搬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试图通过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逐步深入至生产工序层面,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即"产业片段"转移模式。该文重点剖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以及产业片段化转移对相关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4.
技术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重要的非关税贸易措施。分析了技术壁垒对国际产业转移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数量模型,采用OLS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壁垒等贸易措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具体影响,并引入创新超效率值(SE-DEA)测算技术壁垒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后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试图为我国在合理利用技术壁垒基础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元回归方法,针对1983—2007年期间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阶段性影响,而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表明我国产业在承接高层级的国际产业转移存在一些障碍,从而强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和次序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循环经济型石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产业的快速转移,我国将进入石化产业大开发、大建设的加速期,产业的集聚效应将会进一步加大全球石化中下游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力度。文章揭示了我国对新一轮产业承接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急迫性与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型石化产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明显加速,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承接大国。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外部驱动因素,对投资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三次产业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利用FDI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就我国利用FDI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现中日产业高效对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建忠  高峰  孙凤 《现代财经》2006,26(11):49-53
国际产业对接是国际分工的表现,中日产业对接的特征反映了中国在中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应根据中日产业对接的特征和对日本产业转移趋势的了解,结合中国产业及经济发展要求,对如何实现我国的中日产业高效对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产业转移问题,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处存有产业转移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工的差异,产业必然会转向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国际资本流动,动因是资本追求高额的利润。20世纪以来,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产业转移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产业转移理论,对于指导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尚永胜 《经济纵横》2006,(10):18-21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发展、市场竞争和产业技术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法律体系,扩大第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鼓励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通过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